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19考研丨重磅!万磊老师考前最后一个心血力作《2019年考研政治“绝杀预测”》!-新疆文都教育

19考研丨重磅!万磊老师考前最后一个心血力作《2019年考研政治“绝杀预测”》!-新疆文都教育
考研政治名师万磊独家秘籍
19 考研政治分析题“绝杀预测”
【马 哲】
【1】认识论模版(参见《终极预测六套卷》1-34 题(2)(3);4-34;5-34(1))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来源,也是认识的最终目的。(2)认识的发展要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两次飞跃,在第一次飞跃的过程中,应掌握丰富的感性材料,并对其进行辩证思维的加工。 (3)认识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反复性和无限性的过程,体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和前进上升。(4)在此过程中应坚持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相结合。(5)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认识正确与否,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最终成为真理。(6)在真理的发现和发展过程中,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7)人们要发现和发展真理,就必须发扬创新精神,突破定势思维,勇于促进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这个要单背)。(8)把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统一起来,在实践中发现和发展真理。
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坚持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努力做到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人类的实践和认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我们要不断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实践创新的基础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在此基础上,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真正实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辩证法模版(参见《终极预测六套卷》1-34 题(4);2-34 题;3-34 题(1)(3);5-34 题(2);6-34)
我们在认识和实践中必须坚持辩证思维方式,即运动的、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矛盾的看问题。(1)把握事物普遍的内部联系,承认事物是发展的永恒过程(材料可命制五大发展理念、协调发展理念等)。(2)善于运用矛盾分析法分析问题,即:第一,坚持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促成事物向有利方向转化;坚持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善于多角度、差异化、一分为二看问题、逆向思维看问题。第二,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材料可命制精准扶贫,“精确滴灌”,“绣花功夫”扶贫等)。第三,坚持从个别到一般再到个别的认识顺序(材料可命制“先试点后推广”等)。第四,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第五,科学认识内因和外因,重视内因在事物发展中的根本动因和依据作用(材料可命制扶贫中“输血”改为“造血”等)。
(4)善于从偶然机遇中揭示必然性规律。(5)善于多掌握因果关系,尤其是同果异因的情况,增强工作预见性。(6)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
【3】唯物论(可结合人与自然关系、生态文明建设考查,参见《终极预测六套卷》3-34 题(2))
人与自然的和谐: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基础。人与自然界的不和谐,是人的不当的实践方式引起的,应当合理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坚持合规律性(即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即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4】历史观
(1)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该原理要求,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国的改革开放,就是通过不断改革来调整生产关系,使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不断完善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当前我国正在全面深化改革,这是由我国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决定的。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即社会意识具有能动性: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或反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文化是先进社会意识的集中体现,建设和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够凝聚社会强大精神正能量,推动社会发展。
【毛中特】
【注】一、二、三、四、五是一级重点,一、三是重中之重。
一、改革开放 40 周年(参见《终极预测六套卷》1-35 题)
【注】1、2、3 题是关于“改革”,4 题是单独考查“开放”
【题干关键词】改革开放意义+成就和影响+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
1. 改革开放的意义
如何理解邓小平所说的“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同类问题1】为什么说“改革开放这一关键抉择堪称第二次革命”?
【同类问题2】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革命,把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变成了一个社会主义新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二次革命,将把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中国变成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40 年来,我们党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不断扩大开放,成就举世瞩目。
改革开放最主要的成果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2. 改革开放的成就和影响
为什么说“改革开放这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
【同类问题】如何理解“改革开放 40 年来,我们找到了一条‘新路’、‘好路’,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
1978 年,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征程。改革开放 40年来,第一,极大解放和发展了中国社会生产力。第二,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三,充分显示了中国力量。第四,为世界发展积极作出了中国贡献。中国人民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打开国门搞建设,成功实现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转折。中国在对外开放中展现大国担当,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促进了人类和平与发展的事业。所以,改革开放这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
3. 面向未来,如何对待改革开放
如何理解“中国改革开放再出发”,“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以改革开放的眼光看待改革开放”,“将改革进行到底”,“中国改革开放不停步,下一个40年的中国,定当有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成就”等新宣示?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断说明我们在新时代要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全面深化改革,一是顺应当今世界发展大势的必然选择,二是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根本途径,三是事关党和人民事业前途命运,关系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
所以,必须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以改革开放的眼光看待改革开放,将全面深化改革进行到底,推进中国改革开放再出发。(最后一句结合题干设问作答)
4. 全面扩大开放
为什么“开放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中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不仅发展了自己,也造福了世界”?未来中国如何更好地扩大开放?
【原因】当今世界,“地球村”的特点越发明显。当前推进开放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与以往有很大不同,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局面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引进来、走出去在深度、广度上是过去不可比拟的张雅卓。“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是指中国要树立开放发展理念,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发展的内外联动性,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路径(六大开放)】未来推动更大开放,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第一,坚持主动开放。第二,坚持双向开放,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第三,坚持全面开放,推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第四,坚持公平开放,构建公平竞争的内外资发展环境。第五,坚持共赢开放,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普惠共赢方向发展。第六,坚持包容开放,探索求同存异、包容共生的国际发展合作新途径。
二、十九届三中全会: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参见《终极预测六套卷》2-35 题)
【题干关键词】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放管服”改革
1. 为什么说“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场深刻变革”?
【同类问题】为什么说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关系全局的政治体制改革?
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保障。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广泛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效治理国家和社会,必须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关系全局的政治体制改革,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四个“必然要求”)
2. 说明为什么要“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政府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如何“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转变政府职能,是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重要任务。要推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调整优化政府机构职能,全面提高政府效能,构建起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转变政府职能,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必须:第一,合理配置宏观管理部门职能。第二,深入推进简政放权。第三,完善市场监管和执法体制。第四,改革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管理体制。第五,完善公共服务管理体制。第六,强化事中事后监管。第七,提高行政效率。
3.如何理解政府的“放管服”改革要“以政府的权力“减法”换取市场的活力“乘法”(或加法)?
【同类问题1】如何理解“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简政放权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
【同类问题2】如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同类问题3】如何理解“‘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
政府的“放管服”改革就是政府要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
“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都要用好,就是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要切实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着力提高宏观调控和科学管理的水平,建设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促进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
要讲辩证法、两点论,把“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用好。要划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凡属市场能发挥作用的,政府要简政放权,不要去干预,用政府的权力减法,换取市场的活力乘法;凡属市场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的,政府应当主动补位,管出水平。要找准市场功能和政府行为的最佳结合点,推动市场和政府有机统一、相互促进。
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经济布局专题(参见《终极预测六套卷》3-35 题)
【题干关键词】高质量发展+现代化经济体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发展战略
1.为什么说“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同类问题】为什么要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高质量发展,集中体现了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是为了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一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二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要求,三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
3.为什么说“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即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如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原因】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要求作出的重大决策,既是一个重大理论命题,又是一个重大实践课题。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增长动力的迫切要求,是遵循经济发展规律、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路径】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第一,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第二,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第三,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第四,要积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第五,要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第六,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子问题1】为什么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避免经济发展出现“避实向虚”现象?(参见《终极预测六套卷》5-8(32题))
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所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坚持“去杠杆”,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进工业现代化,推动资源、政策向实体经济聚焦,实现经济发展由注重规模和速度向注重质量和效益转变,避免经济发展出现“避实向虚”现象。
【子问题2】为什么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要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参见《终极预测六套卷》6-8(32题))
【同类问题】如何理解总书记指出的“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
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民营企业是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代表,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当前,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变,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没有变,致力于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更多机会的方针政策没有变。(三个没有变)
4.为什么说“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如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同类问题】为什么说“要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如何实施这三项重大“转变”?
【原因】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事实证明,我国不是需求不足或没有需求,而是需求变了,供给的产品却没有变,质量和服务跟不上。有效供给能力不足带来“需求外溢”,消费能力外流。解决这些结构性问题,必须从供给侧发力,使我国供给能力更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路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高质量发展。
第一,推进增长动能转换,以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为重点全面提升实体经济。第二,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实现由以价取胜向以质取胜的转变。第三,加大人力资本培育力度,更加注重调动和保护人的积极性。第四,持续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优化市场供求结构。
【子问题】结合材料4,为什么说“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处理好减法和加法的关系”?
供给侧改革的“加法”是指补齐短板,扩大要素供给,发展新兴产业,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增加公共产品供给,做好公共服务。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的“减法”主要是指,政府简政放权、企业清除过剩产能、社会为企业降低成本,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激发微观经济活力。
总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坚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处理好“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5.为什么说“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同类问题1】为什么说“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同类问题2】“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同类问题3】如何理解习近平指出的:“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即如何理解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意义及措施?以及如何理解习近平指出的“科技创新,就像撬动地球的杠杆,总能创造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迹”?(即如何推进科技创新?)
创新是新发展理念之首,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具有重要意义。从全球范围看,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从我国国内看,创新驱动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经济发展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第一,要树立强烈的创新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第二,要把握好基本要求,紧跟全球科技发展方向,明确我国科技创新主攻方向和突破口,形成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的强大合力。第三,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把重要领域的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优先发展的核心位置,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要鼓励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更加注重协同创新。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社会布局(参见《终极预测六套卷》4-35)
【题干关键词】保障和改善民生+社会治理+基层社会治理+乡村振兴战略
1.为什么说“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以及如何实现十九大报告指出的“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同类问题】如何通过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在做大发展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让十三亿人有更多的成就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党的一切工作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最高标准,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要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上,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让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得到充分体现,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做到:第一,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第二,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第三,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第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第五,实施健康中国战略。
2.说明通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如何构建全面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同类问题】如何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
社会治理是社会建设的重大任务,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当前社会管理需要深化改革,实现从传统社会管理向现代社会治理转变。要以最广大人民利益为根本坐标,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构建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① 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坚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② 不断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③ 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④ 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⑤ 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
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枫桥经验”,说明为什么“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社会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在社区,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实到城乡、社区”?
50 年前浙江枫桥干部群众创造了“依靠群众就地化解矛盾”的“枫桥经验”,这对于当前加强基层社会治理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社区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居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社会治理的重心要向基层下移,落到城乡社区。第一,要尽可能把资源、服务、管理放到基层,使基层有职有权有物,更好地为群众提供精准有效的服务和管理。第二,要加强城市常态化管理,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第三,要加强人口服务管理,促进人口有序流动。第四,要创新农村社会治理,重视化解农村社会矛盾。
4.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什么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如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原因及意义】当前,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乡村最为突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第一,有利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第二,有利于建设美丽中国,第三,有利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四,有利于健全现代社会治理格局,第五,有利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路径措施】第一,要健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第二,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三权分置”制度。第三,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第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第五,构建农村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第六,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五、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政治布局(参见《终极预测六套卷》5-35)
【题干关键词】社会主义民主+中特政治制度体系+协商民主
1.为什么说“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同类问题】为什么以及如何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是国体和政体的统一。中国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这样一套制度安排,能够保证人民享有广泛、真实的权利;能够增强民族凝聚力;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能够维护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福祉。改革开放 40 年来的事实证明,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强大生命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
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一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二是必须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三是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
2.如何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中,“为人类政治文明进步作出充满中国智慧的贡献”?
【同类问题】如何健全人民当家做主的制度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的制度体系,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长期奋斗的历史、理论和实践的必然结果,是坚持党的本质属性、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模式,不能生搬硬套外国政治制度模式。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持人民当家做主的制度体系,就是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这三大基本政治制度。坚持全面依法治国,走中国特色法治道路。坚持政治体制改革,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把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优势和特点充分发挥出来,为人类政治文明进步作出充满中国智慧的贡献。
【子问题】为什么说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参见《终极预测六套卷》3-6(26题))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伟大政治创造。它不仅符合当代中国实际,而且符合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更有利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是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
进入新时代,要用好政党协商这个重要渠道,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
要发挥人民政协的重要作用,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在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过程中坚持协商民主,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真正体现“人民民主的真谛”。
3.说明坚持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如何体现了“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这个“人民民主的真谛”?
【同类问题1】为什么说“协商民主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
【同类问题2】为什么说“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丰富了民主的形式、拓展了民主的渠道、加深了民主的内涵”?
【同类问题3】为什么说“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独特的、独有的、独到的民主形式”?
为什么说“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协商民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内部各方面围绕改革发展稳定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利益的实际问题,在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中,开展广泛协商,努力形成共识的重要民主形式。第一,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人民政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协商民主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创造,是适合中国国情,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重要民主形式。第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独特优势,1 它有利于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更好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2 它有利于促进科学民主决策。3它有利于化解矛盾冲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4 它有利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5它有利于进一步改善党的领导方式和工作作风;6 它有利于发挥我国政治制度优越性。所以说,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真正体现了“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这个“人民民主的真谛”。(最后一句结合问题作总结回答)
六、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文化布局(参见《终极预测六套卷》6-35)
【题干关键词】文化自信+文化强国+文化“两只手”
1.为什么说“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同类问题1】为什么说“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同类问题2】为什么要坚定文化自信?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也是政党的精神旗帜。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我们弘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和人民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统一体,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团结凝聚全体中国人民胜利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金饶山。所以,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2.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优秀传统文化,源自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源自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文化强国的内涵:所谓文化强国,是指这个国家具有强大的文化力量。这种力量既表现为具有高度文化素养的国民,也表现为发达的文化产业,还表现为强大的文化软实力。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路径措施:第一,需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信。第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第三,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第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第五,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3.如何“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一是完善文化管理体制。二是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三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四是提高文化开放水平,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事业,要坚持政府主导,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让人民群众广泛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发展文化产业,要坚持市场主导,在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基础上,使之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
4.文化软实力:见后文【当代】部分
【史 纲】
【注】一、二、三、四是一级重点,一、二是重中之重。
一、马克思诞辰 200 周年专题(参见《终极预测六套卷》1-36)
【题干关键词】马克思的伟大贡献+马克思对中共和中国的影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为什么“马克思至今依然被公认为“千年第一思想家”?
在人类思想史上,没有一种思想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产生了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第一,马克思亲自指导和推动了国际工人运动的联合和斗争。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世界范围内建立和发展起来。第二,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一大批社会主义国家诞生,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极大壮大了世界社会主义力量。第三,马克思、恩格斯积极支持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解放斗争。二战后,一大批获得独立和解放的民族国家建立起来,彻底瓦解了帝国主义的殖民体。总之,马克思主义极大推进了人类文明进程,马克思至今依然被公认为“千年第一思想家”。
2.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深刻改变了世界,也深刻改变了中国”?
【同类问题1】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奉者、坚定实践者”,“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共产党人的‘真经’”一支钢枪?
【同类问题2】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早已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
【同类问题3】为什么说“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完全正确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是完全正确的”?
1840 年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苦难引起了马克思高度关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马克思撰写了十几篇关于中国的通讯,为中国人民伸张正义。近代以后,在旧式的农民战争、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均告失败的情况下,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给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全新选择。在这个历史大潮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
中国共产党诞生后,第一,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带领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实现了中华民族“站起来”的伟大飞跃。第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带领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实现了中华民族“富起来”的伟大飞跃。第三,在新时代,廖晓乔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中华民族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所以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深刻改变了世界,也深刻改变了中国。
3.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奉者、坚定实践者,正在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而执着努力”?
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奉者、坚定实践者,中国共产党从成立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指导思想,并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二、改革开放 40 周年专题(参见《终极预测六套卷》2-36)
【题干关键词】改革开放的背景(“觉醒”)+开创并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觉醒”?
【同类问题】如何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我们要不忘改革开放初心”?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觉醒。第一,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对过去历史深刻反思的结果。上世纪 50 年代末,我们党开始犯“左”的错误,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不改革开放,就会动摇党执政的群众基础。第二,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对现实国情清醒认识的结果。粉碎“四人帮”后,我们打开了国门。当我们看到与国外发达国家存在的巨大发展差距时,我们发现,不改革开放,中国就会长期处于封闭和落后之中。第三,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对未来目标执着追求的结果。共产党人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生产力,理想就不能实现。
1978 年 12 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们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这次全会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期。所以,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觉醒。今后无论任何时期,我们都要“不忘改革开放初心”。
2.如何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正是改革开放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
【同类问题】为什么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性决策之后,在 1982 年党的十二大上,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重要命题。1987 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1992 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明确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重大认识问题,1992 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1997 年党的十五大确立了党的基本纲领,并把邓小平理论写入党章成为党的指导思想,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跨世纪发展。2002 年党的十六大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并成为党的指导思想,2007 年党的十七大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并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理论命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2012 年党的十八大召开,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全方位的、开创性的历史性成就,发生了深层次的、根本性的历史性变革。
2017 年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课题,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成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行动指南。(不需要死记硬背,抓住主要年份和事件自己论述即可)
总之,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开放 40 年来,无论任何时期,改革开放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正是改革开放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招。
三、中国的道路选择专题(参见《终极预测六套卷》3-36)
【题干关键词】选择社会主义+选择中特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四个自信”
1.如何理解毛泽东指出的“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以及十九大报告指出的“中国先进分子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真理中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
1917 年俄国的十月革命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世界性的历史事件。十月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人类历史开始了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进程。在十月革命以后,中国的先进分子经过反复的比较、推求,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在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走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新道路。
2.道路决定命运。如何理解习近平指出的“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和“中国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关键在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中国人民走的是历史选择的道路。中国人民努力探寻救国救民的道路,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国的社会主义不是教条,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变化的,我们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事实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当前和以后,最关键的是坚定不移走这条道路、与时俱进拓展这条道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类似问题】如何理解“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找到了一条‘新路’、‘好路’,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
中国改革开放 40 年来的最大成就就是开创并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一条从本国国情出发确立的道路,这是一条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的道路。事实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当前和以后,最关键的是坚定不移走这条道路、与时俱进拓展这条道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3.为什么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在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
【同类问题】如何理解“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中,必须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是好,要看事实,要看中国人民的判断。我们要坚定“四个自信”,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
四、党的建设专题:作风建设+历史周期律(参见《终极预测六套卷》6-36)
【题干关键词】党的作风+跳出“历史周期律”
1.如何理解毛泽东提到的“用延安作风打败西安作风”?
“用共产党的延安作风打败国民党的西安作风”说明作风问题关系到革命成败,关系到党的事业兴衰。一个政党和政权的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作风问题就是关系人心向背的根本问题。一个政党的作风与这个政党的性质和宗旨是一致的。中国共产党的“延安作风”集中体现在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提出的“三大作风”(即理论联系实践、密切联系群众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和“两个‘务必’”(即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和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上。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就是凭借这些“延安作风”打败了国民党的“西安作风”,改革开放的今天,“延安作风”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如何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和“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远没有休止符”?
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作风问题,核心是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根本是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党作为一个在中国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对作风问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抓作风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切入点和着力点。必须把作风建设要求融入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纪律建设、制度建设之中,全面提高党的建设质量。
3.如何理解毛、黄对话中的“‘兴勃亡忽’历史周期律”和当前跳出“历史周期律”,营造“政治上的‘绿水青山’”和“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的新路是什么?
“‘兴勃亡忽’的历史周期律”集中体现了掌握了政权的政党出现的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等危险。
跳出“历史周期律”,毛泽东指出的新路是民主,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当前,跳出“历史周期律”,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就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的有机统一。第一,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充分发挥人民民主。第二,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第三,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险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五、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专题(参见《终极预测六套卷》3-36)
【题干关键词】党的初心和使命+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
1.说明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改变了孙中山所说的“四万万中国人,一盘散沙”这一局面的?
孙中山所说的“一盘散沙”是指近代以来的中国人民缺乏科学的指导思想,缺乏坚强的领导力量,缺乏光明的奋斗目标,民众没有团结,民心涣散。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 28 年浴血奋战,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
2.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坚持“初心”和“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
【同类问题】通过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从此,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中国人民就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说明如何理解“九十六年来,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我们党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这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
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第一,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找到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一九四九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第三,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
3.通过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说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是什么?
新时代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个伟大梦想。第一,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第二,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建设伟大工程,我们党正深入推进的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第三,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推进伟大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我们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思修法基】
【注】一、二是重中之重。
一、十九届二中全会专题:宪法修改(参见《终极预测六套卷》1-37)
【题干关键词】宪法地位+修宪的原因和意义
1.为什么说“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核心,在全面依法治国中具有突出地位和重要作用。我国宪法确认了党领导人民长期奋斗取得的辉煌成果,规定了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性质和根本制度,明确了国家未来建设发展的根本任务和总的目标覃彪喜,是党的指导思想、中心工作、基本原则、重大方针、重要政策在国家法制上的最高体现。我国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
2.说明此次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修改宪法的背景原因和重大意义分别是什么(即为什么要进行宪法修改)?
【同类问题1】为什么说“宪法只有不断适应新形势、吸纳新经验、确认新成果,才具有持久生命力”?
【同类问题2】为什么说“宪法必须随着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这是我国宪法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一条基本规律”?
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定了新的奋斗目标。为更好发挥宪法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重大作用立秋驾培,需要对宪法作出适当修改,把党和人民在实践中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成果上升为宪法规定。
把党的十九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体现了在总体保持我国宪法连续性、稳定性、权威性的基础上推动宪法与时俱进、完善发展,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宪法保障。
二、宪法宣誓制度专题(参见《终极预测六套卷》2-37)
【题干关键词】宪法权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
1.“宪法宣誓制度有利于彰显宪法权威”,结合材料1,说明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尤其是宪法权威的重要意义。
法律权威是指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力、影响力和公信力,是法律应有的尊严和生命。
我国宪法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体现,具有最高的权威。
全体社会成员都尊重社会主义法律权威,尤其是宪法权威,不仅是保证法律发挥作用的前提,也是保障个人平安幸福的底线和红线。第一,尊重法律权威是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和法治思维的核心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条件。第二,尊重法律权威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极为重要。第三,尊重法律权威是实现人民意志、维护人民利益、保障人民权利的基本途径。第四,尊重法律权威是维护个人合法权益的根本保障。
2.为什么说“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把宪法放在依法治国的突出地位”僵尸之地2?
我国宪法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通过科学民主程序形成的根本大法。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根本任务、国家权力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加强宪法实施,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责任和使命,对于坚持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确保党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领导核心,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所以,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把宪法放在依法治国的突出地位。实施宪法宣誓制度,正是依法治国、依宪治国,依法执政、依宪执政的重要体现。
三、道德法律结合点
【注】【1】是一级重点
【1】公共秩序:网络“法”与“德”+共享单车“便民不扰民”+清除“高铁霸座”现象(参见《终极预测六套卷》3-37)
1.如何发挥法治和德治的作用,有效维护互联网空间的公共秩序,“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实现“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
【同类问题】如何发挥法治和德治,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
【拓展问题1】如何发挥法治和德治,促进共享单车治理?
【拓展问题2】如何发挥法治和德治,有效解决“高铁霸座”现象?
互联网是公共生活的重要平台。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道德和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两种基本手段,二者发挥作用的方式有所不同,但两者互为补充、相辅相成。道德规范作用的更好发挥,需要法律支撑;而法律作用的更好实现,则需要以道德建设为重要条件。良好社会秩序的形成和发展,要靠道德,也要靠法律。所以,维护互联网空间的公共秩序,必须有效发挥法律和道德的双重作用。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网络社会的管理需要道德和法律双管齐下,科学管理。
2.从杭州和北京设立互联网法院,以及习近平总书记“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要坚持依法治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让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等重要论述,从公共生活的法律规范说明加强互联网立法的意义和原则。
我国强化网络立法的目的是促进我国互联网的健康发展,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保护个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其基本原则主要有:一是促进网络发展与加强监管相结合的原则。二是信息自由与社会公共利益有机结合的原则。从社会公共利益出发,对网络上的自由进行必要的限制。三是与现代网络发展相适应、与传统法律规范相协调的原则。
3.构建文明有序互联网空间,应该如何坚守社会公德?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即社会公德,是维护公共利益、公共秩序、社会和谐基本的道德要求。社会公德主要内容是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应当在实践中不断增强社会公德意识,努力做社会公德规范的传播者和践行者。材料中的“网络乱象”当事人违反了社会公德中的文明礼貌、遵纪守法要求,是一种极不文明的行为。
【2】权利义务:网络+共享单车(参见《终极预测六套卷》6-37)
从权利和义务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要“尊重他人权利”?
同类问题1:利用好共享单车,如何处理好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同类问题2:建设网络文明,如何处理好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的关系表现在:第一,二者不可分割,相互依存。第二,二者一律平等。第三,二者是互利互赢的。
尊重他人权利本身就是一项义务。只有尊重他人权利,每个权利人才能真正获得并最终实现自我权利。第一,尊重他人权利是公民权利意识的重要内容。第二,尊重他人权利既是一项法律义务,也是一项道德义务。第三,不尊重他人权利,就会丧失自己的权利。总之,只有当尊重他人权利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习惯的时候,个人权利才能真正得到全面、充分的实现。
【3】诚信经济(参见《终极预测六套卷》3-37)
从“法”与“德”,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角度,说明如何理解“互联网经济首先应是诚信经济”?
从“德”的角度来讲,诚实守信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互联网经济既然是虚拟空间的经济,没有实体人之间的经济行为,就更应该遵守诚信原则,用诚实守信推动互联网经济健康发展。
从“法”的角度来讲,诚实守信是既是做人的道德原则,也是对从业者的法律要求。做为创业者,应当遵守诚实守信的原则,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互联网经济的健康发展,必须坚持诚实守信的法律精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要求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诚信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公民道德建设以诚实守信为重点。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的一项法律准则;是职业道德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做人的一项基本道德准则。互联网经济是诚信经济出云阿国,也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四、思想道德专题(参见《终极预测六套卷》4-37、5-37)
【注】1、4、5、6 题是一级重点
1.从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角度,说明如何理解王继才所说的“守岛就是守家,国安才能家安”?
民族精神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爱国主义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是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是: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爱自己的骨肉同胞,爱祖国的灿烂文化,爱自己的国家。新时代爱国主义基本要求是:坚持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相统一、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坚持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王继才守岛 32 年的感人事迹正是用爱国主义精神实践了他“守岛就是守家,国安才能家安”的誓言。
2.说明时代楷模林俊德和王继才夫妇是如何在爱国奉献的感人实践中,实现人生价值的?
人生价值包含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人生的自我价值,是对自身物质和精神的满足程度。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个体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的人生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当前,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就在于是否以自己的劳动和聪明才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真诚奉献,为人民群众尽心尽力服务。林俊德、王继才的先进事迹生动体现了他们的无私奉献和人生价值。
3.中央军委批准增加林俊德为全军挂像英模和习近平总书记对王继才先进事迹的重要指示,说明为什么全社会都要向道德模范学习?
加强道德修养,锤炼个人品德要自觉向道德模范学习。道德模范是群众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榜样,是可以学、能够学的标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道德模范的典型形象能够带给人以极大的精神和心理感染,学习道德模范先进事迹,有利于提升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素质和社会整体道德水平。
4.如何理解总书记指出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同类问题】如何树立正确的幸福观七煞狂妃?
第一,幸福是一个总体性范畴,实现幸福需要追求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更重要的是要追求精神的高尚和充实。第二,幸福不仅仅体现在结果,也要强调追求幸福的过程,为了远大理想不断奋斗,为了造福人民不懈追求,坚持为社会作贡献、为他人服务,这个奋斗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幸福。所以,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只有奋斗的人生,只有在促进社会进步中实现个人幸福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
5.如何理解习近平指出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同类问题】“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什么?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包括: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为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中国人民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底气,是中华民族风雨无阻、高歌行进的根本力量,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6.通过习近平总书记在改革开放40年考察广东,勉励广东人民继续发挥改革开放排头兵作用,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辩证统一的角度,说明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为什么要继续传承发扬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紧密关联,都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第一,必须推动民族精神的不断革新;第二,必须立足民族精神的根基,既面向未来,又不忘本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中国精神的基本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有机统一,使得中国精神既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又具有强烈的时代性,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奋力实现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新时期时代精神的核心是改革创新。改革创新精神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征,它表现为突破陈规、大胆探索、勇于创造的思想观念,表现为一种不甘落后、奋勇争先、追求进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表现为一种坚忍不拔、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人民正是响应国家号召,先行先试,敢闯敢试,勇当改革开放排头兵,把广东建成了改革开放桥头堡和重要窗口,充分体现了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7.从中国革命道德角度,说明如何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革命理想高于天”、“要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去”?
中国革命道德是指中国共产党人、人民军队、一切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优秀道德。中国革命道德包括:第一,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第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第三,始终把革命利益放在首位;第四,树立社会新风,建立新型人际关系;第五,修身自律,保持节操。中国革命道德作为一种精神力量,从形成之日起,就对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红色传统基因,正是中国革命道德的集中体现,把红色传统的基因一代代传下去,体现了弘扬中国革命道德的重要意义。弘扬中国革命道德,第一,有利于加强和巩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与信念;第二,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三,有利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第四,有利于培育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8.如何从中华传统美德中汲取营养,提升个人品德,投身道德实践?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国传统道德的精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精神财富,是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源头活水。当前,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要结合时代要求,按照是否有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否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是否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标准,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原则,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供道德资源,赋予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以鲜明的民族特色。要发挥中华传统美德的化育功能,使传统美德与日常生活相统一,让传统美德中导入人们的生活,产生化育功能,不断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当代世政经】
【注】第一、二、三、四是一级重点问题,二、三、四是重中之重。
一、主场外交专题(参见《终极预测六套卷》1-38)
【题干关键词】凸显对外政策主动性+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
1.如何理解中国在凸显对外政策主动性中,使中国的“主场外交”,成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大手笔”,成为“新时期中国外交的亮丽名片”?
中国的“主场外交”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大手笔”,是“新时期中国外交的亮丽名片”,表明了中国外交更加凸显对外政策的主动性,中国将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发挥负责任大国的作用;积极参与多边事务,在国际政治和安全领域发挥积极作用;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提出的“一带一路”已经得到世界的认可并逐步落实,对提振世界经济发挥重要作用;继续重视并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全面发展与周边国家关系,加强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多边外交的布局,在国际事务中更加主动发挥建设性作用。在国际舞台上倡导构建以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强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2.说明中国是如何在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中,使“‘朋友圈’越来越大”,“建设各国共享‘百花园’”,实现“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的?
中国倡导建立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第一,要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核心利益,反对干涉别国内政。第二,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要按照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舞台的外交工作布局,发展与各国的友好关系。第三,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支持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第四,要加强涉外法律工作,完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总之,中国倡导建立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主张各国开展对话、合作而不是对抗,实现双赢、共赢而不是单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使中国的“朋友圈”越来越大,推动建设“各国共享的百花园”,实现“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3.如何理解习近平指出的“世界各国人民应该秉持‘天下一家’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天下一家”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当今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只有各国共同发展了,世界才能更好发展。同舟共济、同担责任、共享权利,建立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符合人类共同利益。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第一,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第二,不断完善外交布局,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第三,深度参与全球治理,积极引导国际秩序变革方向。总之,要构建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二、首届进博会和开放合作专题(参见《终极预测六套卷》4-38 题;1-33 题)
1.为什么说“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不是一般性的会展”?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迄今为止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是国际贸易发展史上一大创举。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中国着眼于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中国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的重大举措。这体现了中国支持多边贸易体制、推动发展自由贸易的一贯立场,是中国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支持经济全球化的实际行动。所以,它不是一般性的会展。
2.如何理解习近平指出的1“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2开放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中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不仅发展了自己,也造福了世界;3当今世界“相通则共进,相闭则各退”?以及中国在扩大开放方面未来有哪些重大举措?
【原因】“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是指中国要树立开放发展理念,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第一,从国际看,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只有坚持和平发展、携手合作,才能真正实现共赢、多赢。第二,从国内看,过去 40年中国经济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条件下进行。这是中国基于发展需要作出的战略抉择。所以,“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会更加主动地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路径】在扩大开放方面,中国将采取的重大举措包括:第一,激发进口潜力,中国真诚向各国开放市场。第二,持续放宽市场准入。第三,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第四,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形成更高层次改革开放新格局。第五,推动多边和双边合作深入发展,为全球提供开放合作的国际平台。
3.从“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的危害说明,为什么1“单边主义不可能得到,也永远得不到‘通行证’”,2“‘美国式横冲直撞’的单边主义,已经给国际社会带来诸多负能量”,3“美国给世界政治注入了巨大的不稳定因素”,4“‘美国优先’可能终结已经持续72年的‘美国领先’”,5“世界经济的大海不会退回到一个一个孤立的小湖泊、小河流”等一系列说法?
近两年来,以美国特朗普政府的“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为代表,“逆全球化”潮流不断抬头。“逆全球化”会带来的危害体现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多边贸易体制和贸易自由化受到严重冲击,各国更加分化对立,发展失衡。所以,“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会严重影响世界经济和全球治理体系发展,影响世界格局的和平与稳定。可见,美国的“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是与“多边主义”、“国际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共识背道而驰的,给世界带来了“负能量”,势必会遭到世界各国的否定和抵制。
4.搭车论:如何理解习近平指出的“中国人民张开双臂欢迎各国人民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便车’、‘顺风车’”?
【同类问题】大海论:如何理解“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经历了无数次狂风骤雨,大海依旧在那儿!经历了5000多年的艰难困苦,中国依旧在这儿!面向未来,中国将永远在这儿”?
无论是“搭车论”还是“大海论”都体现了中国发展对世界各国是重要机遇。中国经济增长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势头,中国将为世界经济提供更多需求,创造更多市场机遇、投资机遇、增长机遇。中国未来将会在更大领域扩大开放,新的经济增长点将不断涌现,为世界各国提供更广阔的市场、更充足的资本、更丰富的产品、更宝贵的合作契机。
三、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专题(参见《终极预测六套卷》3-38 题)
1.如何理解习近平指出的“中非合作好不好,只有中非人民最有发言权。任何人都不能以想象和臆测否定中非合作的显著成就”?
【同类问题1】为什么说“新殖民主义论”是“恶意诽谤的人以龌龊之心看待中非合作”?
【同类问题2】如何理解“鞋子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对于中国的对非合作,最有发言权的是非洲”?
在中非合作中,中国始终秉持真实亲诚理念和正确义利观。中国在合作中坚持真诚友好、平等相待。不干预非洲国家探索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不干涉非洲内政,不在对非援助中附加任何政治条件。中国在合作中坚持义利相兼、以义为先,张开怀抱欢迎非洲搭乘中国发展快车。中国永远是非洲的好朋友、好伙伴、好兄弟。长期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把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关系歪曲成是搞“新殖民主义”,这是对中国的恶意中伤,是对中非友好关系的挑拨和玷污。中非合作好不好,只有中非人民最有发言权。
2.在过去的岁月里,中国是如何与非洲各国“同心同向、守望相助,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合作共赢之路”的?
中非双方基于相似遭遇,在过去的岁月里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合作共赢之路。中国始终秉持真实亲诚理念和正确义利观。第一,中国在合作中坚持真诚友好、平等相待。第二,中国在合作中坚持义利相兼、以义为先。第三,中国在合作中坚持发展为民、务实高效。第四,中国在合作中坚持开放包容、兼收并蓄。中国愿同国际合作伙伴一道,支持非洲和平与发展。
3.从南南合作的意义和路径角度说明,为什么“中国是非洲国家天然的好朋友、好兄弟、好伙伴,中非合作是南南合作的典范”?
【同类问题】“广大发展中国家是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天然同盟军,要做好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的大文章”,结合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和作用,说明南南合作的意义和路径。
【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和作用】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和作用表现在:第一,促进国际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第二,是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维护世界和平的主要力量;第三,深刻改变着联合国的面貌;第四,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上升,成为改革不合理的经济旧秩序的基本力量。当前,南南合作正成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抱团取暖”的有效方式。
【南南合作的意义】南南合作的意义在于:第一,它是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发展中国家只有加强相互之间的合作,走集体自力更生的道路,才能真正发展起来。
第二,促进政治、外交上的一致性。整个发展中国家用一个声音说话,对于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将产生重要影响。第三,南南合作对于提高发展中国家在南北对话中的地位,建立国际新秩序有很重大的意义。
【南南合作的路径】新时期发展南南合作,各发展中国家应致力于:第一,探索多元发展道路,坚持走自主选择、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第二,促进各国发展战略对接,提高发展中国家整体竞争力;第三,实现务实发展成效,为南南务实合作增添动力;第四,完善全球发展架构,我们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打造各方利益共同体。
【中非命运共同体】当前,我们愿同非洲人民共筑更加紧密的责任共担、合作共赢、幸福共享、文化共兴、安全共筑、和谐共生的中非命运共同体,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树立典范。
所以说,中非合作为南南合作注入新活力,成为南南合作的典范。
四、世界变局和全球治理专题(参见《终极预测六套卷》2-38 题)
1.为什么说“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同类问题】为什么说“当今世界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很多,风险挑战加剧”?
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快速崛起,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均衡,世界各国人民的命运从未像今天这样紧紧相连。
同时,我们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不断抬头,战乱恐袭、饥荒疫情此伏彼现,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问题复杂交织,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但我们坚信,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
2.面对时代命题,中国是如何在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中,发挥大国责任担当,贡献中国智慧、方案和力量,解答时代命题,为世界注入强大正能量的?
【同类问题】为什么说“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和国际秩序的维护者。近年来,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① 近年来,在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中,尤其是在“主场外交”中,中国向世界传播了中国理念,贡献了中国方案,展示了中国实力,提升了中国国际影响力。2016 年“杭州 C20 峰会”为世界经济和全球治理开出了“标本兼治、综合施策”的药方;2017 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向世界传递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理念;2018年博鳌亚洲论坛向世界传递了坚持扩大开放的重要信息;上合组织峰会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树立了典范;中非合作论坛提出了中非命运共同体思想;首届国际进口博览会传达了更加扩大开放的重要信号。这些倡议,都体现了中国为实现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责任和担当。(注:划线部分可以选择性背诵,自己论述也可)
② 在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中,中国始终坚持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明多样化,国际关系民主化,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全球治理观,支持联合国发挥积极作用,支持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在经济、政治、安全等领域提出了深远影响的中国方案。就落实联合国 2030 年可持续发展目标,落实气候问题的《巴黎协定》,推动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的政治解决,参与反恐和维和任务、救灾、对外援助等方面都作出了重大贡献,体现了中国的大国责任和担当。(注:加黑部分可以选择性背诵,自己论述也可)
总之,中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宗旨,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继续为世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方案和力量,继续为世界发展注入强大正能量。
3.为什么说“全球治理体系的走向,关乎全世界繁荣稳定”?
【同类问题】当今世界,各国为什么要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近代以来,世界关系史长期被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和“零和游戏”法则所主宰。二战以后,和平与发展日益成为世界的主题。进入 21 世纪以后,中国一贯在世界舞台上倡导并奉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推动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家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摒弃一家独大、弱肉强食、赢者通吃、妄自尊大、零和博弈等冷战思维,促进国际关系向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
当前,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新兴市场国家和一大批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全球治理体制变革正处在历史转折点上。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把世界各国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全球性挑战需要各国通力合作来应对。随着全球性挑战增多,加强全球治理、推进全球治理体制变革已是大势所趋。
4.说明中国在摒弃一家独大、弱肉强食、赢者通吃、妄自尊大、零和博弈等冷战思维中,是如何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的?
【同类问题】如何理解中国倡导的“全球治理观”?
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倡导加强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支持联合国发挥积极作用,支持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中国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子问题】如何推动全球经济治理?
在加强全球经济治理中,中国提出:第一,全球经济治理应该以平等为基础,增加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代表性和发言权。第二,全球经济治理应该以开放为导向,鼓励各方积极参与。第三,全球经济治理应该以合作为动力,各国要照顾彼此利益,共商规则,共迎挑战。第四,全球经济治理应该以共享为目标,实现共享共赢。
五、上合峰会和安全问题专题(参见《终极预测六套卷》5-38 题)
1.如何理解上合组织的“上海精神”与中国儒家文化“和合之美”间的共通之处?
上海合作组织提出的“上海精神”内涵是: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
中国儒家文化的重要思想是:协和万邦,和衷共济,四海一家,天下大同。
“上海精神”和中国儒家文化之间主旨思想是相通的,都主张平等、公正、包容、普惠、共赢。在当前的国际关系中,中国一贯倡导并坚持的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化、国际关系民主化,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正是“上海精神”和中国儒家文化“和合之美”的具体体现。
2.如何认识和解决当今世界上存在的传统安全问题与非传统安全问题?
传统安全,主要是指国家主权安全涉及到的战争和军事要素。非传统安全,是指除军事、政治和外交冲突以外威胁国家生存发展的安全问题,包括:经济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恐怖主义、环境污染、民族宗教冲突和高危传染性疾病等。
当今世界,非传统安全表现出新的特点:第一,安全内涵和主体的多元化,是一种综合安全;第二,爆发方式复杂,可能来自国家外部,也可能源于内部;第三,影响范围广泛;第四,治理难度增大。应对非传统安全需要:首先,加强国际合作。其次,心态更需开放。再次,发挥国际组织的作用。
六、中美关系(参见《终极预测六套卷》5-38 题)
中美两国是否会蹈入“修昔底德陷阱”的魔咒?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中美两国关系?
【同类问题1】为什么说“中美两国‘合则两利,斗则俱伤’”?
【同类问题2】如何理解习近平说得“太平洋足够大,足以容得下中国和美国两个伟大的国家”?
【同类问题3】为什么说中美关系本质上是互利共赢的?
中美之间不会陷入“修昔底德陷阱”,这是由当前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全球一体化的国际环境、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教训、中美肩负推动全球治理国际责任、中美两国的共同利益和中国选择的和平发展道路决定的。
中美两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且是世界前两位的经济体,两国合则两利,斗则俱伤,合作是两国唯一的选择。虽然两国在一些领域仍存在着分歧,但只要坚持致力发展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中美大国关系,坚持增强互信,聚焦合作,管控分歧,相向而行,就一定能造福两国人民,同时促进世界和平稳定。
七、文明和谐观(参见《终极预测六套卷》6-38 题)
1.为什么说“文明在开放中发展,民族在融合中共存”?(反对“文明冲突论”,倡导“文明和谐观”)
“文明冲突论”认为各种不同的文明有着不可调和的对立性,西方文明是世界文明体系中最优秀的。这种理论的实质是主张西方文明中心论刘石坚,把西方文明的全球化看作是解决不同文明差异的根本出路,这是一种文化霸权主义。
关于世界的多元文明,中国主张“文明和谐观”:第一,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第二,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第三,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应该积极维护世界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融,相互借鉴而不是相互排斥,平等相待而不是唯我独尊,促进世界文明多样化发展,构建文明和谐的世界文明观。
2.习近平总书记为什么多次强调在坚持“文化自信”(四个自信)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让世界认识一个“真实的中国”?
综合国力既包括硬实力,也包括软实力。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日益突出的方面。
文化软实力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第一,要努力弘扬中华文化,推进中华文化创新发展,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其次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注重国家形象塑造,提高国际话语权;最后要加强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提炼与阐释,拓展对外传播平台,使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走向世界,实现文化软实力提升“形于中”“发于外”。
“中国自信”为中国国际话语权建设指明了方向。提高国际话语权,讲好中国故事,更好展现“中国自信”,有利于让世界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一个“真实的中国”,增强中国同世界各国的政治互信,促进中国同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
3.中国在当前更加强调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的意义是什么?
当前,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复杂,文化软实力竞争更加突出。推进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是中国对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集中体现。这表明,在新形势下,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作为传统外交的延伸和发展,是我国外交工作的重要开拓方向。推进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体现了中国外交形式多样性和灵活性,有利于中国在复杂国际环境中掌握外交工作的主动权。

距离2019考研仅剩5天!
2019考研乌昌总校九月考研冲刺
全面开启
留言回复“姓名+电话+我要考研”
小编会指派老师与大家及时联络的
联系我们
咨询电话:0991-2676767
校区地址:乌鲁木齐市新医路89号新星大厦4层(新疆师范大学昆仑校区斜对面·近河滩路)
作者:admin | 分类:全部文章 | 浏览:92 2018 04 28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