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19大唐中医药名家王焘及其《外台秘要》的历史贡献-大众一带一路高峰论坛

19大唐中医药名家王焘及其《外台秘要》的历史贡献-大众一带一路高峰论坛

19大唐中医药名家王焘及其《外台秘要》的历史贡献
国家社会科学重点课题优秀传统文化研究课题组专家、中国光彩集团副总裁徐群贵研究员
【内容提要】王焘对于中医药的系统化整理、编辑,使得过去凌乱不堪的中医、中药各行其是、各自为战状态,从体系建设上获得了解决问题的路线图。这方面,中医药经常性的被作为一种个人技艺,是因人而异的一种个性化手艺,处于“感性认识”和“个人心灵手巧”的局限性状态,一直到现在都有许多民间中医药人士敌视理论研究,敌视大专院校的专业化人才培养,认为中医药人才就是日积月累的自我琢磨,不存在成才之路的规律性。王焘的中医药贡献打破了这样的格局,让中医药在医术精湛和中药材质量好的两方面齐头并进,首先就是在万无一失的艾灸、美容养颜方面,达成了中医与中药之间实质性的优化组合,堪称现代中医药的鼻祖,也是健康养生的开山祖师。这也是中医药传承与发展的历史性规律,自从《黄帝内经》诞生以后,并且流传于世的效果,带来了张仲景、孙思邈等人的中医药经典之作。中医药传承首先就是文化传承,是必须以文字记载为主要方式方法的。(续接前文)
(十一)《外台秘要方》对肢体疾病研究的贡献(下半部分)
4. 脚气脚气,古又称缓风、脚弱,因外感湿邪风毒,或饮食厚味所伤,积湿生热,流注于脚而成。早期症见脚腿麻木,软弱无力,或挛急,或肿胀,或弛痿。进而可上腹攻心,小腹不仁,呕吐不食,心悸,神识恍惚。临证又有干脚气、湿脚气、寒湿脚气等不同类型。《外台》 卷十八、卷十九两章“脚气诸门” 专论此病,足见这一时期医学界对该病的重视程度及研究之深刻。(1)病因病机《外台》 所载文献对脚气病因病机的分析甚为详细。指出: “夫风毒之气,皆起于地,地之寒暑风湿,皆作蒸气,足常履之,所以风毒之中人也,必先中脚,久而不瘥,遍及四肢、腹、背、心、项也。微时不觉,痼滞乃知。” “若夏月久坐、久立湿地者,则热湿之气,蒸入经络,病发必热,四肢酸痛、烦闷。” 又云: “凡脚气病皆由感风毒所致也。” “脚气之为病,本因肾虚,多中肥溢肌肤者,无问男女。若瘦而劳苦,肌肤薄实……不可久立蒸湿等地,多饮酒食面,心情忧愦” (卷十八“脚气论二十三首”)。可见,脚气病的发生机理可纳之如下:其一,外邪侵袭。据 《外台》 所载文献,指出感受风毒、水湿之气,或湿热之邪,邪气淤阻经脉,流注于脚而成。其二,饮食不节。若饮酒过度,或过食肥甘,均能伤脾赖校族。脾不健运,水液停滞而化热,内生之湿热阻滞经脉,亦可形成本病。其三,肾虚。《外台》 指出: “脚气之为病,本因肾虚。” 所以久病伤肾或者过劳伤肾,肾虚精亏,下肢失养而成此病。(2)脚气证治脚气病的临床表现十分复杂。《外台》 载文说: “凡脚气病,皆由感风毒所致也。得此病者,多不即觉,或生无他病而忽得之,或因众病后得之。初甚微,饮食嬉戏,气力如故,当熟察之。其状自膝至脚有不仁,或若痹,或淫淫如虫所缘,或脚指及膝胫洒洒尔,或脚屈弱不能行,或微肿, 或酷冷, 或?疼, 或缓纵不随,或挛急,或有至困能饮食者李蕴洁,或有不能者,或见饮食而呕吐,恶闻食臭,或有物如指,发于踹肠,径上冲心、气上者,或举体转筋,或壮热头痛,或胸中忪悸,寝处不欲见明,或腹内苦痛而兼下者,或语言错乱、有善忘误者,或眼浊、精神惛愦者,此皆病之证也” (卷十八“脚气论二十三首”)。因此《外台》 所载文献则是对本病循证施治的。①脚气不随。指脚气所致下肢运动障碍,不能作随意运动。方用崔氏侧子酒,或小饮子方 (卷十八 “脚气不随方五首”),或 “大、小续命汤”。②脚弱无力。指恶风毒气所致,流注下肢,病人下肢软弱无力,难以站立和行走。治疗此证当据病情变化进行动态的治疗用药,《千金》 第一服麻黄汤,第二服独活汤,第三服厚朴汤,第四服风引独活汤 (卷十八“风毒脚弱痹方六首”)。③不仁不能行。邪毒流注于下肢,营卫失调,“营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 ( 《素问·逆调论》),故治用 《千金》 风引汤、小风引汤、金牙侧子酒汤(卷十八“不仁不能行方三首”)。④脚气呕逆。若脚气邪毒上入心腹,损伤脾胃,可致脾胃失和而有呕吐、呃逆,不欲饮食者,可用文仲瓜饮方,《延年》 茯苓饮 (卷十八 “脚气呕逆不下食方二首”)。⑤脚气冲心。又称脚气攻心、脚气入心。因脚气病之邪毒上攻心胸,症见心悸、气喘、呕吐诸症。故用 《广济》 洗脚渍汤外治,内服《广济》 射干丸,崔氏旋覆花汤、大犀角汤、独活犀角汤等(卷十八“脚气冲心烦闷方二十二首”)。⑥脚气肿满。此由风湿毒气伤肾,不能宣通水道而致下肢肿满。可用 《千金翼》 温肾汤,文仲大麻子酒,徐王枳实散,或者外用洗脚诸方 (卷十九 “脚气肿满方二十九首”)。⑦脚气上气。“此由风湿毒气,初从脚上,后转入腹,而乘于气,故上气也。” 上气,指气逆上壅,肺道壅塞所致,症见咳嗽、气喘等。方用张文仲硇砂牛膝三物散,苏恭脚气散,唐疗上气槟榔汤 (卷十九“脚气上气方五首”)。⑧脚气心腹胀急。“此由风湿毒气,从脚上入于内,与脏气相搏,结聚不散,故心腹胀急也。” 故治用苏恭下气消胀方、昆布丸 (卷十九 “脚气心腹胀急方四首”)。⑨脚气呕吐泄泻。此由脚气邪毒入腹,致使胃肠失调,症见 “举身洪肿,胃反,食谷吐逆,胸中气结不安,而寒热下痢 (即 “下利”) 不止。” 方用 《千金》 甘草汤、常山甘草汤、白术膏酒,崔氏独活汤,《备急》 金牙酒等 (并出卷十九“脚弱寒热汤酒方一十首”)。⑩脚气痹挛。此由 “风毒搏于筋,筋为挛。风湿乘于血则痹,故令痹挛也。” 治用《千金》 石斛酒,《千金翼》防己汤 (卷十九“脚气痹挛方二首”)。(11)干脚气。干脚气是指脚气不肿者。此为阴虚内热,湿热、风毒从热化燥,伴有枯瘦、食少等症。故曰: “干者,脚不肿,渐觉枯燥,皮肤甲错。” 治用许仁则细辛等八味汤 (卷十九“许仁则疗脚气方三首”)。(12)湿脚气。指脚气病见膝胫浮肿者。多因水湿之邪阻于下肢经络而致。“此诸脚气,皆令人脚胫大,脚趺肿重,闷甚上冲,心腹满闷短气。” “湿者脚肿姚中仁。” 治疗可用许仁则葶苈子等十五味丸、吴茱萸汤、侧子等十味酒 (卷十九 “许仁则疗脚气方三首”)。此外,《外台》 对脚气病用灸疗法亦有专门之论,亦有外用药物浸泡、外敷药物等方法。综上述观之,《外台》 于两卷二十八门中专论脚气,上自仲景之论,下逮中唐时期诸医家之治,尤其是两晋隋唐时期的研究成果及临床用药经验,给予了全面、详实的大成性汇集,对脚气所常见的十多种病变机理及相应的处方用药,内服外治,药物灸疗,真可谓周全详备,为后世研究此病汇集了丰富而珍贵的文献。肢体疾病还包括皮肤病和孔窍病,此类病证则在相关内容中予以述之。《外台》 对多种皮肤疾病予以记载,诸如瘾疹、风疹、疬疡风、白癜风、白驳风(并出卷十五)、阴边粟疮 (卷二十六)、漆疮、浸淫疮、月蚀疮、手足皲裂、疣、疣赘、疵黑子、瘢痕 (并出卷二十九)、癞、丹毒、赤丹、白丹、丹疹、赤疹、白疹、热疹、瘑(gé音戈) 疮、癣疮、干癣、湿癣、疥疮 (并出卷三十),近三十余病。载有五官诸疾,如眼科疾病于卷二十一有专论二十四门,此外卷二、三十六、三十八分别讨论了伤寒目病、小儿目病及药源性目病,首先将天竺国 (古印度)“地水火风理论” 引入眼科,记载各类眼病20余种,为后世研究唐及其以前眼科成就提供了科学客观的依据。耳、鼻、咽喉、口齿诸疾,于卷二十二列五十六门专论,其中耳疾十六门,鼻疾六门,齿疾二十二门,口唇疾病八门,舌疾三门,咽喉疾病一门,及口鼻唇舌疾病杂疗一门。至于皮肉感染化脓性疾病,则予专列述评。从上以痹、痿、头痛、脚气,以及皮肤疾病,五官科疾病的述评可以看出,《外台秘要方》 在肢体病证方面,客观地记载了唐及其以前医学界在此领域中,在理论上尤其是临床辨治方面的研究成就,为后世在此领域中的发展保存了珍贵的详实资料。(十二)《外台秘要方》对妇科学研究的贡献妇科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分支,从中医学这棵参天大树中分化出来并进行自身发展,这是中医学发展历程的必然结果。这一分化不是偶然事件,而是在中医学发展过程中逐渐完成的。《黄帝内经》中对妇女生理病理有所论述,但有关妇科疾病的记载却是零散的、不系统的。仲景《金匮要略》 从临床实践出发,于此书下卷“第二十”、“第二十一”、“第二十二” 三节专论妇科三十六种常见病、多发病,载方36首,所用药物有77味。可谓是对妇科临床学具有奠基的作用安娜塔西亚。巢氏《诸病源候论》 未见专论。唐初孙氏的《千金要方》 有三卷专论妇科诸病证治,载方236首 (含灸、针等法); 《千金翼方》 有妇人病专用方药7节、针刺1节。《外台秘要方》 (以下简称《外台》) 则于卷三十三、三十四计85门专载妇科的研究成果,共收载文献22家计237条。若就条目而言,援引孙氏 《千金方》 和《千金翼》 共计55条,占所引文献总条目的23.2%; 若就字数篇幅而言,引用崔氏、张文仲及 《千金方》 三者为最,共计载五十余种妇科常见病证,其中专论三首,调治方法46首,药物及灸疗处方458帖。其中理法方药齐备,病证治法全面而详实,真可谓是对唐中期以前历代医学家在妇科的相关理论及临床实践研究成果的一次大集成。唐代尤其是孙氏 《千金方》 和王氏 《外台》 两部大型书所载有关妇科研究成果,已经从理论和临床治疗方面为妇科的独立奠定了坚实基础,因而宋代陈自明编著的 《妇人大全良方》这一妇科专著的出现也就在所必然了。所以 《外台》 在中医妇科的发展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对《外台》 中有关妇科病的研究整理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徐俊平。在此以月经病、胎孕病、产后病及分娩异常等方面予以述评。1. 月经病所谓月经病,是指女子在月经来潮之时出现种种不适的病证。月经病包括月经周期异常的病证 (有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不定期),有月经量异常的病证 (包括月经过多、月经过少、闭经),有伴随月经来潮而有诸如头痛、头晕、腹痛、腰痛、泄泻、呕吐、不思饮食,甚或伴见心烦、失眠、精神障碍等表现者。《外台》 于此类疾病论之简略,主要有以下数病:(1)月水不利所谓月水不利,即指月经失调,甚或闭经者。此病形成原因复杂,可因肝郁而致王宛尘,可因肾亏引起,亦可因瘀血阻蔽胞宫,还可有外邪干犯于子宫者,故 《外台》 用金城太守白薇丸,益气、温阳、活血、散寒以治之( “久无子方五首”)。(2)漏下所谓漏下,是指女子月经来潮量多,行经时间长,淋漓不断的病证。此证多为脾气不足,不能统血; 或肝肾不足,不能收藏者,致使冲任不固而成。故《外台》载文曰: “经脉脏腑虚盈,男子五劳七伤,妇人阴阳隔闭,漏下赤白……宜以更生丸方”,或 “宜以补肾茯苓丸” (卷十七“ 《素女经》 四季补益方七首”)。(3)崩中《外台》 将“崩中” 分为二病,一是妇人不在经期而突然大出血不止者,认为“妇人崩中,昼夜数十行,医所不能疗”者 (《千金方》),多为血热,热邪灼伤血络,迫血妄行所致,此时当凉血止崩之“疗崩中方” (白蒡根、小蓟根);若为瘀血阻滞或气滞血瘀者,用 《小品》 疗崩中方(芎?) 单味治之(“崩中方一十一首”)。或《广济》 疗血崩方,《删繁》芍药散 ( “崩中去血方一十三首”)。二是白崩。此证多因忧思过度,劳伤心脾,因虚冷劳极伤于胞脉所致,症见阴道突然流出大量白色液体,质稀如水,或为黏液者。方用《千金方》 “疗妇人白崩中方”,或 《千金翼》 马通方以调理心脾、温中止崩 ( “崩中方一十一首”)。(4)带下所谓带下病,是指女子阴道分泌物异常的病。后世将此疾分为五色带下。《外台》 仅以脾肾不足、水湿不化论之,故以白带为主,其方用补肾健脾的 “补肾茯苓丸” 为治。(5)经行腰痛经行腰痛是指妇人肾虚,足少阴经脉失养; 或者又因肾虚受风湿侵袭; 或因瘀血阻滞。《外台》 对于此证则均在卷十七中论之史永翔,因劳损伤肾而致的肾虚腰痛,方用薯蓣丸治之,或五石黄芪丸; 若为肾虚又感风寒湿邪者,方用 《古今录验》 寄生汤,或甘草汤治之。( “杂疗五劳七伤方三首”、“腰痛方六首”)。就《外台》 关于月经病证的治疗而言,是以调理冲任、滋补肝肾,理气活血为基本治法。如对漏下病的治疗,认为“脏虚” 引起,故用补肾茯苓丸治之; 而月水不利,多为肝气郁结,气滞血瘀所致,故用具有疏肝解郁、理气活血为主要功效的 “白薇丸” 为治。若兼邪犯胞宫,则佐以祛邪,如 “崩中” 则以清热凉血为法以止崩; 经行腰痛是寒湿侵犯少阴,故用“寄生汤”,补肾之中兼以祛湿散寒为治。2. 胎孕病所谓胎孕病,是指女性自受孕至分娩期间所患的诸种与胎孕有关的疾病。《外台》 于此类疾病在卷三十三 (以下胎孕病资料均出此卷) 中有37门专论,其中胎孕外感病此处不予述之,仅就妇科范畴的病证予以述评。(1)妊娠恶阻。所谓妊娠恶阻,是指妇人在怀孕早期(由于胎气冲击于胃腑) 所出现的恶心、呕吐、反酸 (也谓 “噫醋”)、择食等症状者。故《外台》 说: “妇人妊娠恶阻,呕吐不下食”。临证又有偏寒、偏热、偏虚之不同。偏寒者,用 《集验》 橘皮汤;偏热者,用《古今录验》 柴胡汤; 偏于气虚者,用 《古今录验》 人参汤; 偏于痰湿阻滞者,症见 “心中烦闷,头眩重,憎重饮食气,便呕逆吐闷颠倒,四肢垂重,不自胜持”,可用《千金》 茯苓丸。(2)胎动不安 (胎漏)。所谓胎动不安,是指妇人怀孕早期,因外伤闪挫,或跌打损伤,或房事劳倦,或外邪干扰胞宫,致使胎元受损而不稳固,症见阴道流血,小腹下坠,腰痛等,甚者可致流产。故曰: “妊娠数月日,犹经水时时来者,名曰漏胞。若因房室劳有所去,郑秋泓名曰伤胎” (“妊娠漏胞方五首”)。临床又称为胎漏。《外台》 于此多用辨证施治的原则予以治疗。若 “胎病漏,肚痛” 者,用 《广剂》 安胎方; 若 “妊娠重下,痛引腰背” 者,用 《小品》 安胎止痛汤,或胶艾汤 ( “妊娠胎动方九首”); 若“妇人妊娠动胎,腰腹痛及血下” 者,可用 《广济》 安胎方,或 《小品》 苧根汤; 若“顿仆失踞,胎动不安,伤损腰腹痛欲死,若有所见,及胎奔上抢心,短气” 者,用《集验》 胶艾汤 (“顿仆胎动方四首”)。
(未完,待续)
国家社会科学重点课题优秀传统文化研究课题组专家、中国光彩集团副总裁徐群贵教授
2018年8月12日

您的打赏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谢谢
作者:admin | 分类:全部文章 | 浏览:105 2018 08 17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