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1992年,亲历卢布大崩溃的苏联-竹下大官人与十六哥

1992年,亲历卢布大崩溃的苏联-竹下大官人与十六哥

除特别注明外均来源网络。
我们严选好文,注重分享精品良读。
版权归原发媒体及原作者。
本文仅供交流学习,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
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1992年我去了俄罗斯,那个时候的俄罗斯,正好处在休克期,刚去的时候,一个美元换两百卢布到四百卢布之间,一个美元换7到8个人民币之间。

那个时候的中国人,忽然觉得在老大哥年前牛逼了,有钱了,也就不知道自己姓什么了,以我为例,曾经换了一万卢布,25元的币值,厚厚一小沓,在莫斯科的街头,看见一个乞丐,就给一张,绝对的一个傻逼诺维奇一个,早知道,那个时候,一杯高纯度的酸牛奶,才40卢布一杯。换算到现在超市里,应该是28元人民币左右。
某一天,去阿尔巴特大街买东西,从大概东口进去的时候,一个美元换四百到伍佰卢布,当我走到中间位置的时候,大街上的气氛明显变化,很多人都惊慌失措的,然后就看到那些挂着纸牌的换汇者,急匆匆的把汇率修改成:一个美元换两千卢布了。
摊位上的物价倒是变化不大,我还是一两千卢布的价格,买了一本黄色读物。
后来知道,当天发生了谋反叶利钦的事件,所以汇率在我溜达的过程中,发生爆贬。

但我感觉,汇率贬值,不代表购买力贬值,卢布的购买力并没有太大变化,尤其是食品价格,相对很稳定。
我们即将面临一个类休克的时期,请不要惊慌,因为我们比俄罗斯拥有的优势就是,我们的轻工业发达太多了,汇率贬值,不会影响到有工作的阶层,除非我们学叶利钦,和金二世,用新货币取代旧货币。
但最后的告诫就是,配比一些美元等外币,没有坏处的。
这段经历给我印象非常深,现在还觉得就在眼前,当时的人们,茫然无助的表情,换汇者匆忙修改汇率的样子,说起来就好像电影特写一样,在眼前闪现。
当时一个俄罗斯女教师的工资,五万卢布。一张粉红色的票子,就是她辛苦一个月的收入,曾经的她,拥有五万金卢布的存款,那曾经是非常巨大的一笔财富。
但很可惜,解体了,改制了,新卢布取代旧卢布了,她的巨额存款,只能花一个月,这就是休克疗法。
但是休克疗法也拯救了一些人,那些先知先觉的人,提前换美元的,敢于弄潮的人,等等等等。以我在俄罗斯的经历告诉我,提前换美元的人,都是最聪明的,后来也都发了财。
资源、粮食估计会出大麻烦,但只要提前做好心理准备,我们就不怕!
我比较担心那些根本没有忧患意识的人群,出事儿之后,恐怕会连番上演打砸售楼处的戏码,那样会伤及无辜的。
是很可怕,所以我们现在要提前做好准备,心理准备和物质准备都要做好。
当年刚去的时候,一辆摩托车大概8000卢布,美元1比400卢布,当时觉得有点儿贵,就没买。结果后来要回国的时候,摩托车变成十几万卢布了,当然,美元变成1比2000卢布了。
所以我希望看过本文的朋友能记住一句话,真到那个时候了,一定要买一些价格暴跌的资产。
暴跌开始,无一幸免,全会跌,但跌到一定的份上,那些真正具备价值的商品,就会率先止跌回升。那些可以带来预期收益的商品,则会慢慢恢复到合理价位。
摩托车的例子,是我真实经历,印象非常非常深刻。
这是价值观的问题,也许我们认为一辆摩托车哪怕是低配的,也必须值钱。但是对于俄罗斯人来说,低配的摩托车远不如低配的拉达轿车实惠。
俄罗斯的冬天非常冷,而且他们属于传统欧洲的城市建筑风格,市中心是集中消费区,人群都聚居在郊区,因此平时采购聚会什么的,都需要借助交通工具。那么开车和开摩托,区别就非常大了。
摩托车非常不值钱,尤其是低配的。
再有,在那个极端时期,人民最关注的是吃饭和穿衣,摩托车这些暂时根本无用的东西,哪怕20美元也不贵。
我在人生观建立的关键时期,去到了俄罗斯,所以潜意识里,总是觉得未来会潜藏危险,所以我总是会寻找那些能够即时变现的机会。
美元,商业地产,真正的小型加工企业(大的买不起),必须的工具如摩托车,具备高附加值的公司股票。具备耕作条件的农田,等等吧,我想我能参与投资的,就是这些了。
当时去商场,货架空得吓人,买鸡蛋的时候,五盘,只有五盘,就告磬。后面的马达母,无奈的看着我笑,现在想想,很是作孽的年少轻狂。
买烟,他们都是一根一根的买,我是一条一条的买,现在回想,为什么没人揍我一顿。中国人的自私,我就是典范之一。
食品,老师家里每个礼拜给她送土豆,那是她的口粮,但还是花钱给我配了眼镜,让我在异国他乡感受到母爱。她还教了我一些英语,德语和西班牙语。还挤出有限的钱带我去郊区的教堂还有圣彼得堡,领着我去听歌剧看芭蕾我想给她钱,人家不要。后来还替我申请免试资格。唉,每到发工资的日子,她都会穿最好的服装,然后小心翼翼的将一张面值五万的钞票放进口袋,这是真正的尊严,素质高,就高在她的身上。
但这些都不是生活,实际的生活就是,卢布的购买力真的没下降多少,四百卢布可以买到一大块黑面包,撒上盐,蜂蜜,奶油,可以吃两天黄守宏。酒也一样,拙劣,高度,两千卢布一斤。足够喝两天。取暖的事情纯粹谣言,我从来没看到有人喝甲醇或者烧报纸取暖。

对了,起码我在的时候,仍然在坚持免费医疗,有一次哥们被捅伤,医院的救治粗暴且残忍,疼的哥们嗷嗷叫,但免费,一个卢布都没要。
所以,休克中的俄罗斯,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可怕。死人是一定的,营养不佳,心情抑郁,嗜酒好斗,都是死人的原因,但自古至今,俄罗斯人都保持着高级别的非正常死亡率,所以,休克不是人口锐减的唯一理由。
一说话就是二十多年前了,记忆在逐渐恢复中,再说一下汇率影响生活的事情吧:
那个时候,莫斯科南部有一个小城,名字叫瓦罗涅什,翻译过来叫做乌鸦与刺猬,可见早期的荒凉。
她在军事史中具有很高地位,彼得大帝的造船港,二战时,希特勒曾经认为这里是打开莫斯科的门钥匙,结果闪电战之下,这里被秒破。
后来曾经想建核电站,被市民给阻止了,哇,那可是前苏联时期。
俄罗斯的每座城市都有个市中心,这里也不例外,在那个深度休克年代,市中心开了一家意大利冰激凌店。感觉到奇怪了吗?
哪怕在汇率暴跌的年代,进口奢侈品也依旧兴旺,我去的时候,正排长队购买呢,很他妈贵,但看到马达母都在购买,贫道多有钱啊,也买。一口气花了两千卢布,六个球外加谷物碎末。五个美金左右。当年我很混蛋,这次一并忏悔。
说这个,同样想传递给大家经验,任何时候,奢侈品都是有市场的,如果这个奢侈品的价格属于小剂量,则各个阶层都会前来参与。
所以,如果,如果我们也类休克式了,请记住这个案例,经营奢侈品。
对了,联想起四平战役了,城里都人吃人了,某个油条铺子门前,永远会有军官太太排队购买。跟冰激凌类似哦!
俄语现在已经忘记了很多,当年的哥们,只有两三个还在坚守在中俄贸易前线。现在的我,做的是非洲的贸易。关于俄罗斯的记忆,点滴零散,支离破碎,有可能存在记错的现象。但没办法了,年少轻狂,没学会写日记的习惯。
老师很虔诚,有一次我好奇使然,课堂上问她宗教问题,结果她非常高兴,并且最后总结说:谈论宗教,比教你们课本有意义的多。
汗!
很多教堂、修道院不允许女人穿裤子进去,只能穿裙子,这都什么破规定。有一次去的时候,老师特意把羽绒服掀起来让妈达姆看她的裙子,那一瞬的裙底风光,至今回想,仍然是心痒难耐。
那个时候的俄罗斯,确实太贫瘠,国内的破皮夹克,可以卖到2万卢布,当时一个美金换400左右卢布。基本算是20%的利润。不过当时年龄小,没觉得亏不亏,估计当时某些人的利润差在50%左右。
再就是一瓶酒外加一些面包和奶酪之类的,可以跟流莺包夜风流。而流莺包括了学校里的同学。
这些都是休克造成的惨况。但只要还有工作,就可以保证基本的生活。老师很穷华斯度,家里是乡下的,寄住在友人家里,通过家庭教师和家务活来抵充房租。说来很奇怪,欧洲人非常喜欢聘请个家庭女教师住家里。简爱、理智与情感、安娜卡列尼娜等文学作品中,层出不穷。
尽管她的生活很拮据,但依然在攒了将近一年的钱之后,请我们去女房东家里吃了一顿大餐,各种沙拉、土豆烧牛肉、肉饼、豌豆汤、红酒、白酒。等等吧。说这些是忽然领悟:
即使在深度休克之中,我们也要保持美好的生活态度。有尊严、有底线的活着。
我忽然想说这些,就是想告诫大家,轻易不要盼望崩溃,但也不要惧怕崩溃。只要我们还活着,就不用担心什么汇率暴跌,人,怎么都可以生存,并且在生存时寻找到逆袭的机会。
大丈夫生逢乱世,当道一声:幸哉!
讲一讲那边的阴暗面吧:
我在俄罗斯遭遇过三次危机,都很丢人:
1,两个小子喝多了,拦着我打,完全是没有理由、没有顾忌的殴打。现在想来,也许是对中国人的纸醉金迷太愤怒了,也许是精力旺盛不能发泄。总之是擦肩而过之后,转身跑到我的前头,直接就打。他妈的,当时真觉得恐惧,感觉不会就这么无缘无故的被打死吧。
这俩小子打完就跑,兴高采烈的跑,我连掏钱的机会都没有,就这么挨了一顿暴打。
2,我喜欢到处溜达,一个人。结果在一条典型居民区的街道上,七八个小崽子围了过来。我当时的做法,其实很有借鉴意义:
我紧盯着其中领头的那个小子,一眼不眨,然后从兜里掏出烟盒,两三根两三根的给他们发,然后自己先点上,脸上挤出点儿微笑,看着那个领头的。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小崽子们抽完烟,问完我从哪里来,在哪里上学之类的屁话,就走了。临走前,我把剩下的烟都给了他们。然后慢慢转身,还不忘挥手道别。
这件事的教训是:当你被群狼环伺,首先要搞定头狼,如果你没有把握暴力压制,就尽快争取到头狼的善意。但不要太过畏缩,紧盯着他,就是给他压力。然后烟盒不要一股脑的塞过去,那样只会激起他们的贪婪。两三根两三根的发烟,就是以保护自己为目的地争取善意。
他们买烟都是一根一根的买,我们则是论盒论条的买,所有迅速寻找到大家之间的接洽点,是你面对劫匪的原则。
3,一堆人出去玩,刚走出学校公寓,三四个家伙直接喷辣椒水,然后我们几个中国人一窝蜂的惨叫着四散奔逃。前两天昆明那边的砍人新闻,陆蓉之让我深有感触,中国人有时候就这么不争气,并肩子上,你未必会输,四散奔逃,绝对的各个击破。
我没遭受损失,因为属于跑的快的,推着兄弟,踩着兄弟的跑。结果有个哥们就被捅了,还被抢了钱。
当我一个人的时候,智慧、勇敢、还有点儿江湖范儿。当我跟一群人的时候,就是一群人。
所以建议大家,以后真的真的,学会勇敢点儿。遇到危机的时候,瞪着眼睛往前闯,一定会闯出生天的。
接着聊,从来没这么系统的回忆和总结自己在俄罗斯的经历,最近不知道怎么了,一直想写。也许老了,也许忽然觉得20年后,我们很可能步其后尘,于是想记录一下,既对自己一个交代,也给大家一些借鉴。
俄罗斯的女人,都很喜欢珠宝秋凤梧,曾经的前苏联,大家都很富足,所有老师们的首饰都很多,而且有个特征:她们喜欢穿戴同色系的服饰出门,如果是红色套裙,那么耳环、项链、胸针、戒指、鞋子美国黑金,统统都是红色系的。据我观察,老师们起码会有两到三套不同色系的服饰。
这种习惯至今影响我,我买东西也喜欢按颜色来买,而且不是很喜欢同一件物品上,出现三种颜色。
俄罗斯的女人,年轻的时候,风情万种。胖了之后,惨不忍睹。他们的遗传和自控力都不是很好,明明很漂亮的女人,偏偏要吃的那么胖。但也正是因为她们这么胖,至今让我对女人的审美有偏差,我不喜欢看模特表演。总觉得太瘦。
说道服饰,就不得不提红场边上的顾幕商场,那是个国营百货店,几乎就是在一条大街上盖了个玻璃穹顶,然后就变成室内商场了。
商场里的设计非常欧范儿,有喷泉、雕塑、花坛,半空中还有拱桥链接街道两边。周边的商品琳琅满目,色彩艳丽。玻璃穹顶创造的柔和光线,加上各式品牌的灯箱,这里就是一个购物天堂。
休克时期,这里依然是人山人海。在哪里我买了平生第一瓶CD香水,还有一个法国的洗发水,洗发水的牌子忘记了,因为是给自己的。而香水印象深刻,因为是送老师的。
还是那句话:任何时期,包括经济崩溃期,奢侈品消费都是最兴旺的。这些年中国人奢侈品消费水准越来越高,其中所隐含的因素,实在值得玩味。反正我个人对社会经济的评价标准就在这里:
奢侈品消费越高,经济越混乱。但即使是深度休克期,奢侈品消费也依旧兴旺。
所以,朋友们,如果我们的经济真的有一天出现了类休克状态,维持生计的方法之一,也许就是去做奢侈品生意灵武九天。

在大俄期间,我有效的,真正的旅行是两次,一次圣彼得堡,一次基辅的克里米亚。没错,就是现在已经回归到大俄的克里米亚。
为什么叫做有效的呢?因为那个时候年龄还算小,学校不太愿意允许我们单独出去旅行,基本都是有组织的。因此,除非是几个学生自发的,没有校方人员陪同的旅行,才算是有效的。
列宁格勒,这个城市究竟是哪一年更名为圣彼得堡绍兴护士学校?实在记不住了,也懒得百度。反正我去的时候已经更名了。但在买票的时候,我更愿意使用“列宁格勒”这个单词,因为我很早就发现,使用前苏联的老地名,会获得妈达姆的好感,她们也很怀旧,因此,火车站买票就变成了极为好玩的事情:
您好,买张去北平的车票,包厢的。
如果这样词汇放在49年的中国,也许当场被抓起来吧,但在俄罗斯,我要去列宁格勒,人家会很温馨的手递手给你车票和零钱,车票上的名字是:圣彼得堡。
呵呵,俄罗斯的冷幽默,无时不在。
列宁格勒曾经被老师们组织去过,就是觉得新鲜,好玩。现在回想,应该是忽略了很多的历史刻痕。
笼统来说:冬宫、夏宫、伊萨科耶夫斯基撒抱勒,是你必须去的景点,真的很美。但我当时最关注的,是涅瓦大街的起点附近,有一个小电影院,据说曾经很有名,属于奥斯卡颁奖礼级别的。但我去的时候,变成了黄色电影院,俄罗斯人很开放,一男一女的并肩坐在哪里观看,我们几个一边看荧幕,一遍看她们。总希望能看到点儿实景,但始终没有。

冬宫就在涅瓦大街的终点。
不知道那边现在是个什么样子了。反正我们几个单独去的时候,专门是去电影院的。
对了,俄罗斯的火车站,跟英国、西班牙的火车站一样,你买票之后就直接去站台,火车来了你就上,然后会有列车员在车上检票。这点跟国内完全是两个概念。
火车上的俄罗斯人很有特点,上车就喝,他们坐下之后,先脱衣服,然后从兜里唰的一声,掏出一瓶白酒,咚,往桌子上一放。下酒菜很简单,烤土豆、腌咸鱼、肉饼,条件好的烤半只鸡,条件不好的就是黑面包撒盐。然后就是一瓶沃特嘎,吃完喝完,倒头大睡,睡醒了也到站了。
我们学别的很慢,这个习惯学得非常好,上车就张罗喝酒,跟俄罗斯人一起喝,喝完了我们带的,就喝他们的。喝光了一起睡觉。曾经听说过,有中国人喝多之后被劫杀的消息,但我们从来没把这些事情放在心上。
看出来我写这段的想法了吗?
休克时期的俄罗斯人,依旧活得很自在。

作者:admin | 分类:全部文章 | 浏览:93 2019 05 03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