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198期【漳河文韵】真实包拯-漳河文韵

198期【漳河文韵】真实包拯-漳河文韵
免费订阅!点击上方蓝字
欢迎投稿
讲述漳河流域精彩故事 展示漳河流域锦绣河山
介绍漳河流域经典风物 弘扬漳河流域菁华文化
长期征稿,附带图片,欢迎原创首发。
要求:征集纯文学、文艺稿件,政治性强的稿件平台不予刊登,谢谢合作。
邮箱:452036472@qq.com
微信:law452036472
文网文
中国民间被神话的历史人物有很多,但是神话最严重的有两个人,一个是关公,还有一个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包公。试问中国上至八十老妪,下至三尺孩童,有谁不知道包公包青天的大名吗?诚然,无论是民间传说,还是戏曲小说,乃至于今天的各种影视剧,包拯不知道被演绎了多少次,他“包黑炭”、“包青天”、“断案如神”等形象更是深入人心。

包黑炭
即使是不懂戏曲的人,也知道在戏曲舞台上,是红脸的关公、白脸的曹操和黑脸的包拯。因为黑脸代表的是正直、公正、刚毅,而且给人以一种威严的感觉,正好可以震慑那些奸邪小人,包拯也就此在各种文艺作品中一直以黑脸的形象示人明一居士。也正是因为文艺作品的渲染,民间也就一直认为包拯的脸本来就很黑,并一代一代的传说了下去,久而久之便成了定式:包拯的脸就是黑的,他也因此得了个“包黑炭”的称号。那么事实呢?历史上的包拯脸真的很黑吗?
包拯是宋仁宗年间的进士出身,是个典型的读书人,后世人说他是“文曲星”下凡手指速算法,也是读书人的形象。读书人的一般形象就是“白面书生”,也就是长得比较俊雅。可民间传说包拯是脸黑如炭,实在不符合我们平时所认知的读书人的形象。而事实上宋朝的各种史书中也都没有任何关于包拯脸黑的记载。中国史书中给人物作传时,如果该人物有明显的外部特征,史书中一定会记下来的,也就是说如果包拯脸真的很黑的话一定会被史书记下来。可是史书中没有任何关于包拯长相的记载,这就说明包拯长得一般,没有突出的外部特征,换句话说,包拯的脸绝对不是民间传说的那样黑如煤炭。
但是包拯执法严峻、铁面无私,平时不苟言笑,总是板着一张脸,让人生畏,当时人就流传着“让包拯笑比让黄河水变清还要难”。而黑色正好能表现出这样威严之态,黄雨桐包拯在民间也就被塑造成了脸黑如炭的人,同时这也更加突出了包拯的威严、正直、刚毅的“包青天”的形象肖家守。

包青天
包拯是进士出身,之后从知县,到知府,再到中央官员,当然,还有他最著名的官职——开封府尹。无论官大官小,包拯都清正廉明、秉公执法、不畏权贵、刚直不阿,是当时官场的丰碑式或标杆式的人物,他也因此得到了各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滇虹康王,都称呼他为“包青天”。
包青天的青天之名可不仅仅是后世传说的,他一生的德行作为都足以担得起“青天”之名。端州盛产端砚,历任端州知府除了上贡都私自敛取大量端砚坛子肉的做法,或据为己有西游记读书卡,或送给朝中的达官贵人。包拯任端州知府时,严格控制端砚的产量,除上贡外,他从未向百姓索取一方砚台,直至他离任之时,手中竟然没有一方端砚,因此有歌谣说他是“端州一年任,不持一砚归”。包拯之清正廉洁可见一斑。
包拯不仅严格要求自己,对那些违法作恶的权贵大臣更是法不容情石灰水蒸蛋。他担任开封府尹期间,朝中权贵和世家望族私筑园林楼榭的现象严重,甚至侵占了惠民河,导致河道堵塞不通。包拯就带人将那些园林楼台全部捣毁,丝毫不管是哪个王公大臣家的。还有一次包拯的舅舅犯罪了,包拯也是毫不留情地按照律法处罚了自己的舅舅。对于朝中的奸佞邪恶之人,包拯同样不留情面,他直言弹劾贩卖私盐牟取暴利的淮南按察使张可久、私自役使士兵为自己织造绸缎的汾州知州任弁、监守自盗的仁宗亲信太监阎世良,以及残害百姓、盘剥百姓财物的转运使王逵等人。包拯也因此使朝臣贵族感到害怕,再不敢轻易触犯法律。当然,关于包拯惩治奸恶权贵最有名的故事就是《铡美案》,这虽然是后世文人编造出来的故事,但是流传甚广,非常有力地表现出了包拯的嫉恶如仇、铁面无私、不畏权贵。
《铡美案》讲述了家中已有糟糠之妻秦香莲的陈世美上京赶考得中状元之后隐瞒已婚的事实,被皇帝招为驸马。在秦香莲进京寻夫时,陈世美又派出杀手韩琪杀害秦香莲母子。韩琪不忍下手只好自杀,陈世美就顺水推舟诬陷秦香莲是凶手,并授意官府将其发配边疆。秦香莲在发配途中险遭官差杀害,幸得展昭所救,带到开封府后向包拯陈述了自己的冤情。包拯愤恨不已,派展昭去秦香莲家乡取证,正要订驸马陈世美之罪时公主和太后都赶来阻拦税友网。包拯丝毫不为之所动,秉公执法李端棻,坚持用铡刀铡了陈世美。

断案如神
除了清正廉洁,民间还流传了许多包拯断案如神的故事,直至今日,我们还可以随口说上一个。比如下面这个“两妇争子案”:
有两个妇女共同争夺一个孩子,并闹上了公堂。两个妇女都声称孩子是自己的,可是又都没有具有说服性的证据,包拯自感案件棘手。思考之下,包拯想了一个办法,他用灰白色的粉在地上画了一个圆圈,将小孩放在圆圈里,说谁要是能把孩子拉出圆圈,孩子就归谁。可是孩子的亲生母亲怕拽疼孩子,不忍心去拉小孩,于是孩子被另一个妇女拽出。包拯知道如果真的是孩子的母亲是不忍心伤害孩子的柳叶瓶,因此断定孩子是没有去拉拽孩子的妇女的,就把孩子判给了他,并治了另一个妇女的罪。
在这个案件中,包拯巧妙的利用了母亲的爱子心理,成功判断出了孩子的生身母亲是谁,真可称之为“断案如神”。不过这毕竟只是民间传说,历史上的包拯是否真的是断案如神呢?其实故事虽然是编造的,但是包拯断案如神确实不假,因为正史中就明确记载了一个关于包拯断案如神的故事,这也是史书中唯一一个明确记载的包拯断案的故事,后世人把这个故事叫做“巧断牛舌案”。
包拯在担任天长县知县时,一天有个农民前来报案。农民说有歹徒割去了他家耕牛的舌头,请求查捕罪犯。而割去牛舌并没有任何财利可图,因此包拯就推断这件事一定是农民冤家或仇家的报复行为。包拯思索之下,想出了一个能让罪犯主动现身的办法,他暗中命农人把牛宰杀后将牛肉在村中售卖。在宋代,私自宰杀耕牛是犯法的事,如果罪犯知道农民把牛宰杀了,一定会来举报的。果然不出包拯所料,割牛舌的歹徒得知牛主把牛杀了,非常高兴,就前往县衙举报。包拯由此知道举报者就是割牛舌的歹徒,就把他缉拿归案,牛舌案告破。
史笔向来是简洁明了的,它不可能把包拯一生所破获的案件都一一记载下来,只能选取其中一个有代表性的记载下来以表现出包拯的聪明才智和断案如神。因此后世流传了那么多关于包拯断案如神的事,并不是空穴来风,因为包拯在当时确实是有“断案如神”的美名。
直至今日,其实包拯到底有没有过那么多的传奇故事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包拯已经成了中国人民心中的一尊神,一尊清正廉洁、刚直不阿的神。千百年来以至千百年后,包拯都是为官者的万世楷模、为民者的殷切愿望。
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作者:admin | 分类:全部文章 | 浏览:115 2018 03 25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