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1949年至今苏州城市公共空间发展探究-美与时代城市版

1949年至今苏州城市公共空间发展探究-美与时代城市版



文:顾勤芳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城市的发展日新月异,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近七十年的时间里,苏州乃至全国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几个不同的阶段,包括:恢复发展与动荡、停滞阶段(1949年—1977年);稳步发展与改革探索阶段(1978年—1991年);模仿反思之后的整体与多元并存阶段(1992年至今)。由于不同历史时间段政治、经济、文化等的不同影响,苏州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在不同的历史进程中有着不同的发展特点。
一、苏州城市公共空间的恢复发展与动荡停滞阶段(1949年—1977年)
(一)概况
1.恢复发展阶段(1949年—1957年)
这一阶段,全国范围的城市建设都开始加强城市绿化,苏州也不例外,尤其以道路绿化较为突出。苏州于1954年成立绿化工程队,开始有计划、有步骤进行绿化。1953到1958年,市区绿化道路32条,长257公里,而树种则多为单一的悬铃木。
2.动荡阶段(1958年—1965年)
该阶段苏州的城市绿化发展缓慢,但还是有所发展的。苏州于1958年成立市绿化委员会后,城市街道绿化于1959年春起步,市绿化工程队先在香花桥两侧建成两处桥头绿地花坛,继而在苏州火车站中心广场建成4块绿地、2处回车岛绿地花坛。1961年,沧浪区的甫桥西街(现凤凰街北段)道路两侧开辟花坛52块,栽植广玉兰、罗汉松等141株,这在当时影响很大,外省市兄弟单位纷至沓来参观学习。

3.停滞阶段(1966年—1977年)
1966到1978年,苏州城市绿化组织瘫痪,绿化工程基本停滞。1966年到1972年的7年中,仅进行了13条道路的绿化,长12.8公里。尤其1973年至1978年的6年中,基本停滞,没有栽种一棵树。截止到1978年,整个苏州市只有63块小块绿地,面积0.5公顷,种植各类乔灌木536株。
(二)小结
1949年至1977年的近30年,苏州乃至全国都经历了一个跌宕起伏的发展期。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城市公共空间发展缓慢,苏州的第一条商业步行街尚未出现,城市绿化以道路绿化为主,广场数量很少,绿地面积也很少。
二、苏州城市公共空间的稳步发展与改革探索阶段(1978年-1991年)
(一)概况
在以经济建设为主导的基础上,该阶段苏州城市绿化事业得到恢复发展赫德王妃。1980年,中共苏州市第五次代表大会提出:“要有计划、有重点地抓好园林风景区的建设京城左岸,搞好城市绿化,提倡见缝插绿,扩大绿地,逐步做到工厂、学校、机关和主要街道园林绿化要求吴有松。”1980年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苏州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开始逐步恢复展开。

(二)该阶段各类型公共空间的特点
1.城市广场
1978年后,苏州城市绿化事业得到恢复发展,公共空间的建设也逐步展开。广场的建设以交通型广场为主。1982年新建成的苏州火车站投入使用九阳医仙,以满足日益增加的交通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美化的需求日益突出,每逢重大节假日,一些主要节点空间都会被装点一新。
2.商业步行街
80年代以来,经济日益发展,旅游业逐步兴盛,旅游业的兴盛带动了旅游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前,国内并没有商业步行街,这种以步行为主要交通方式限制车行的商业街道在80年代陆续兴起。1982年,观前街成为苏州市第一条步行街,这也是当时全国为数不多的商业步行街之一,同时作为苏州的标志,在之后的几十年都成为外地游客到苏州必游景点之一。
3.城市公共绿地
该阶段苏州公共绿地以道路绿化为主,小游园数量虽然不多,但不再强调绿化,而是开始注重景观的美化(图1)。1980年建成闾门鲇鱼墩滴翠园游园绿地后,又建成西园三角地绿地、虎丘路绿地、三香园绿地3处游园,并以植物造景为主,加以小品建筑相辅。

4.滨水空间
该阶段的滨水空间也大量开展种树活动。例如:1985年开始,在古运河岸边隙地种植乔木1万多株。道前街、山塘街及带城桥下塘、望星桥南、北堍沿河绿地长3311米,面积7532平方米,植树2029株,对改善滨河滩坡环境有显著效果。
(三)小结
改革开放以来,受到生态学的影响,全国呈现出“普遍绿化”的特点,而苏州则将“普遍绿化”的重点放在了道路绿化上。1983年,城市主要道路骨架绿化已经形成。至1985年,24条主干道植树11975棵,绿地293块,绿化面积32371平方米。该阶段苏州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无论是数量还是面积都是小范围的,且大多是“有空就绿”,零散分布在路边或是街头,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
三、苏州城市公共空间的模仿反思之后的整体与多元并存阶段(1992年至今)
90年代以来,苏州经济的发展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势头,为整个苏州城市的建设提供了物质保障。此外,一方面,从1992年、1993年的“房地产热”到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从1999年申请加入WTO到2001底中国正式加入WTO,全球化的影响越来越大;另一方面,从90年代以来苏州整个城市空间的扩张过程(图2)可以看出苏州城市建设在不同阶段的步伐节奏,同时也不难看出苏州城市公共空间不同阶段的建设侧重点以及特点。
(一)模仿与反思阶段(1992年—1999年)
1.概况
1999年的《北京宪章》把90年代称为“混乱的城市化”时代,为了追求所谓的“现代化”“国际化”,对旧有的城市格局造成了难以挽回的破坏。苏州干将路的修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古城区的交通压力,但是也破坏了古城区旧有的城市肌理。而受到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的影响,这一时期苏州公共空间的建设同样以步行街、广场为主,大量铺设硬质铺装、草坪、模纹花坛。一直到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影响下,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才开始走上反思之路。
2.该阶段各类型公共空间的特点
(1)城市广场
不同于其他城市“气派”的大型广场,苏州的城市广场面积不大。例如:建造于1998年的乐桥广场为1.15公顷,建造于1999年的凤凰广场为1.3公顷,建造于1999的三香广场为1.1公顷。这些广场的尺度更符合西方传统城市广场的尺度,且多配以草坪、乔木,硬质铺装所占比例不大。

(2)商业步行街
90年代中后期,经济发展进一步促进了苏州商业街的发展。例如,在1992年,山塘街虎丘以西210米段进行改造,形成具有明清风格的商业街。总体来说,该阶段商业街的发展由线型商业街道转变为线面复合型商业街区。观前街于1999年改造完成高米迪战士,由线型步行街扩展成商业街区,成为古城区的核心商圈,同期建设完成的还有石路步行街,带动了石路商圈的发展。
(3)城市公共绿地
90年代开始,苏州城市公共绿地的建设有序展开。首先是古城区,利用道路改造的机会新建、改建了多处街头绿地,例如人民路、景德路、十全街等。园区掀起了大规模开发的序曲,中央公园绿地、金鸡湖一期工程在90年代末陆续开始建设贺人龙,标志着园区加速开发的开始。从90年代初到90年代末,经过近10年的努力,城市公园绿地面积翻了近10倍,到1999年人均绿地面积达到4.9平方米。
(4)滨水空间
相比较80年代以防汛为主要目的的滨水空间建设,90年代滨水空间的建设不论是功能还是形态都更加丰富。例如金鸡湖一期景观工程,从90年代末开始建设,凭借金鸡湖独特的环境优势,加上由境外设计公司主持设计,令人面目一新。金鸡湖一期景观工程的建设也标志着境外设计公司对苏州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参与的开始,意味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影响的加强。
(二)整体与多元并存(2000年至今)
1.概况
从1999年恢复贸易协商开始,越来越多的境外设计公司参与到国内城市建设以及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中,冲击国内设计市场的同时也促进了国内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2000年以来,苏州城市公共空间在90年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了建设力度,一方面,利用城市更新、城市交通建设的契机进行城市公共空间改造或新建;另一方面,在房地产的驱动下,不断进行新的城市公共空间建设。
2.该阶段各类型公共空间的特点
(1)城市广场
随着对可持续发展认识的加深,“聚焦新城建设与旧有城市的矛盾、注重自身城市特色的塑造”成为很多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重点。苏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马笑舒一直致力于苏州城市公共空间特色的塑造,例如苏州火车站的改造。苏州火车站于2007年改造,2010年北广场投入使用,2013年4月南广场投入使用,整个改造强调“苏而新”的古韵今风,力求延续城市固有文脉和旧城肌理。

(2)商业步行街
该阶段苏州古城区掀起了新一轮的城市更新,商业街的发展趋向于空间形态及功能的复合化。2002年6月山塘街的保护性修复以及2004年5月平江路的保护与整治工程,都是将线型街道改造为区域化商业步行街区,这种方式也日益成为一种时尚,成为一种新的商业步行街区开发形式。此外,2006年,李公堤开街、圆融时代广场项目启动。李公堤及圆融时代广场成功揭开了商业街区开发的另外一种模式,即大型商业综合体的开发模式。
(3)城市公共绿地
苏州城市公共绿地的建设在2000年以后进一步加快,截止到2003年,城区绿地率为32.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7.6平方米。到了2010年,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了10.5平方米。之后,人民路、干将路相继改造,同时,多个片区进行大面积的旧城更新,城市公共绿地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而园区、高新区、吴中区、相城区也纷纷加快建设步伐,以满足市民休闲、娱乐的需求。
(4)滨水空间
步入21世纪,苏州城市滨水空间的发展尤为迅速,依托自然水网,加强两侧滨水空间的建设,构筑“一环九溪”生态廊道,环古城绿化景观带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2002年起,苏州环古城绿化景观带建设启动,成为21世纪复合型滨水空间的典型案例。2012年,苏州古城墙一期保护修缮工程完成了阊门、平门、相门的修缮;2013年,苏州古城墙二期保护修缮工程完成了姑胥桥段、娄门段、齐门段三段城墙的修缮。此外,苏州金鸡湖二期、石湖景区、东太湖部分区段都已经相继投入使用。
3.小结
21世纪以来,苏州各区域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步伐还不太一致,建设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一定的问题。但是,步入2000年以后,苏州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更加注重挖掘城市特色,注重从整体的角度出发,整合优化公共空间资源;同时,公共空间的建设更加趋向于复合化,以满足不同人群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的多样化需求。
四、结语
城市公共空间作为城市的客厅,是一个城市的形象代表。一方面,一个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相关政策、制度会影响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另一方面,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也能够折射出该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等的特点。在近七十年的发展历程中,苏州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经历了巨大的变化,而在这个过程中,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苏州公共空间建设发展的特点都不一样。通过梳理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苏州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可以清晰地了解到苏州城市发展以及背后折射出的相关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对今后苏州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具有宝贵的借鉴意义。
作者:admin | 分类:全部文章 | 浏览:97 2018 09 10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