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1942—1954年 宜兴市和桥高级中学校史(二)-宜兴市和桥高级中学

1942—1954年 宜兴市和桥高级中学校史(二)-宜兴市和桥高级中学
宜兴市和桥高级中学创办于1912年风流女杰,历经106年办学沧仕途天才桑。校友中有唐敖庆、潘菽等中科院院士4名,唐西生、吴中如等中国工程院院士4名,有张盘洪、王良均、邓铜山、谢永棠等7名将军,以及革命家潘汉年、潘琪等名流,著名教育家史绍熙、艺术大师徐悲鸿、书法大师程可达等曾在我校执教。
办学声誉曾在《人民日报》《扬子晚报》《江苏教育报》以及《江苏教育》《无锡教育》等报道,以培养出众多院士、将军等优秀人才而享誉国内外。

毕业生中,成为高工、研究员、教授的高级知识分子达一千多名;著名医学专家钱振超、著名生物学家周燮等曾备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21名;大学校长23名。
1994年被江苏省教委列入“江苏名中学”, 2000年列入全国世纪珍藏版《百年百校》向全国发行。

(接上篇)
和桥镇除彭城中学外,1941年秋,地方人士程维新为了纪念他去世的父亲程酉生,在和桥镇公园原址创办了酉生中学和酉生小学。除征用了公园的全部房舍25间外,并在园内东部增建了两幢平房,座南朝北的十八间用作小学部的教室,座北朝南的18间用作中学部的教室。中小学行政分开管理,经济则主要靠学杂费收入,不足部分均由程维新的姊姊程和云负责筹集后拨款资助。
酉生中学的第一任校长是庄元度(字适),第二任校长是朱汉光(字旭东)。在江南行署立案时曾改用承德中学做校名,并申报以徐槐青为校长,实际上徐并未到职(徐曾担任夏芳中学校长),而学校也一直仍然称为酉生中学。初办时只有初一、初二、高一共三个教室,后来发展成为从初一到高三共六个教学班。教师有二十多人,学生有三百多人。历届高初中毕业生有一百五十多人。

东横街小沿河上顺宁桥
抗战胜利后,酉生中学停办。为了解决莘莘学子的求学问题,旧政权宜兴县教育局委任汤维周出任校长,负责筹备一所县立初级中学。
1946年2月搜推宝,县立和桥初级中学正式开学。校址即是酉生中学旧址,房舍宽敞,图书仪器、标本挂图等足敷教学上之应用,操场较大,体育设备也现成,宿舍、厨房、膳厅等全部租用学校南侧的俞宗祠。初设四教室(初一2班、初二、三各1班),每教室容纳50人,并招收寄宿生。当时聘请张伯纯、蒋元康为正副教导主任,吴镇南、潘有麟、江纪生、张志明、董德超、闵慕騫等为教师,周绍文为会计兼事务,陈寅僧为缮写员,许锡成为校医,教职员工共计17人。

东横街小沿河口永宁桥
1946年秋,县立和桥初级中学扩增了两个教学班,共六教室(初一3班、初二2班、初三1班),添聘潘傅泉、陈佩恂、程可荣、吴国昌等四人为教师,徐春培为事务员,徐名树为缮写员。学校重视德智体三育的全面发展,尽量挤出经费来添置体育设备,并开辟篮球场两个。
1947年春,旧政权江苏省政府基于每县只准设立一所县中的规定,不顾实际情况,着令改为私校。于是以汤维周、程维新、丁浩文、钱兆隆、杭海槎、董志新、杨嘉猷、王杏溪、俞曜洲、蒋石民、谈寿南、李寿彭、马德培、江纪生、江亦海等15人成立校董会,办理立案手续。并由前酉生中学创办人程维新自动将该校校舍41间、课桌552付、叠床43张、校田48亩及一部分图书仪器等捐助本校,价值在五千万元以上。

学校后校门
1947年秋,学校又发展为九教室(初一至初三都是三轨制),学生增至500余人,汤调任宜兴县师校长,陈艳茜和中校长由原苏中教导付主任钱兆隆担任。添聘了唐积庆、周定一、朱自道、李挺和、丁士宏、谈二南、程毓明、宗嘉谋等为教师,并向旅外同乡及本镇工商各界募捐添建了一个四开间的大教室,其它设备方面也略有改进。
自从1946年二月创办县立和桥初级中学以来,由于新生录取严格,检查学生的学习质量严格,升留级把关严格,以及平时教育与教学认真,关心学生,所以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四届毕业生共计474人,每届考入省市立高中或中专者均占半数以上,解放初期参加革命军事干校及训练班者前后也达三十余人。
这是和桥中学前身除彭城中学外的酉生中学、和桥初级中学两学校的办学历史。
东横街东梢头的程维新老宅(后为和桥高中教工宿舍),于1995年和桥镇东横街改造时拆除李芮知。

老校区医务室、实验室
1949年4月宜兴解放以后,党对教育事业采取了维持、改造、整顿、巩固的方针,彭城中学、和桥初级中学两校被县人民政府教育局接管,对知识分子采取了团结、教育、改造的政策,并加强了对学校的具体领导。1949年暑期,常州专属举办了中小学教师教育研究会浦北都市网,组织部分教师参加,进行学习,使明确新旧教育的根本区别。
1949年下半年,又采取了一系列的重要措施:组织教师学习共同纲领,使认清教师的光荣职责和艰巨任务;全部改用新教本,开设政治课,废除公民、党义、军训和童军课;设立生活辅导处,废除反动的训育制度;成立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和中、彭中各设支部,建立中国少年先锋队队部和组织学生会;学校人事、经济均归宜兴县文教局掌握;提出学校面向工农的方针,贯彻民主办校的精神,降低学费标准,减轻学生学费负担等等。

程家祠堂旁小屋(曾为学生宿舍)
1950年11月20日宣布将镇上的彭城中学、和桥初级中学并校后的校名为私立宜兴新和中学。12月20日两校开始合并,校址设在团结街老校区。1951年2月,县文教局委派钱兆隆、唐积庆为私立宜兴新和中学正、副校长,并成立校董会。共有校舍102间,教学班12个(初中9班、高中3班),学生693人(初中575人,高中118人),教师29人。合并前彭中教导处正副主任为蒋甲生、吴福寰,和中教导处正副主任为周定一、张伯纯,合并后,调离两人,以蒋甲生为教导处正主任,张伯纯为副主任。合并后,发挥了两校在人力上和物质设备上的潜力,加强了党和政府对学校的领导,学校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1951年上半年,钱兆隆校长调往无锡教育学院学习,学习结束后即调往江苏师院任教,因此合并后的学校工作实际上由唐积庆校长全面负责。在1949年6月苏南初解放时,和中教师就纷纷送自己子弟并动员学生志愿参加解放军的光荣传统基础上,学校又积极响应党和政府动员参干的号召,初三学生有20人参加军事干校。1951年下半年,学校以原彭中校舍与学校比邻的由镇人民政府使用的原谈姓房舍对调,接收楼房7间、平房4间,同时接收俞姓赠送的原俞宗祠房舍34间,初步解决了合并后的校舍紧张问题。1952年上半年,校内附设了和桥镇职工夜校3个班。

老校区旁巷子
1952年下半年,国家拨款在校舍南面新建教室4个计13间,并扩建礼堂7间。1953年,在组织对“第一个五年计划”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学习基础上,组织学习苏联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进行教学改革工作,积极地、稳步地提高教育质量。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国家又拨给巨款,进行基本建设和添置教学设备,在校舍北面外操场建造高中部教室6个计18间及厕所两间。

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怀西(右一)等来校视察
1954年,通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学习,进一步提高了社会主义觉悟嘟啊嘟。组织教师学习苏联的凯洛夫《教育学》,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并开始进行劳动教育。改建女生宿舍楼房4间,扩大操场14亩。
整理:陆宝初

作者:admin | 分类:全部文章 | 浏览:96 2019 04 21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