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1920年代日本“兵营国家”的形成(下) 冯玮:-一枚石头

1920年代日本“兵营国家”的形成(下) 冯玮:-一枚石头
摘要:“宇垣裁军”的根本目的不是削减兵力、节省军费开支,而是“为了改善国防,金恩荣实现军民一致和融合,建立举国国防”。
作者:冯玮(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前情回顾:冯玮: 1920年代日本“兵营国家”的形成(上)
本文上半部分写道,华盛顿会议后,根据“五国海军协定”,日本对海军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裁减,尤其是减少了主力舰的吨位。随后,裁减陆军成为日本朝野的共识和舆论的要求。面对各方压力,陆军不得不推行了由陆相山梨半造主导的裁军,史称“山梨裁军”。但是,陆军裁减幅度不仅远小于海军,军费的缩减距议会要求相差甚远,而且使日本进入了军人不受民众待见的“军人失意的时代”。1923年9月初,日本又遭遇了“关东大震灾”。日本社会“裁军”的呼声再次高涨。在“军制改革派”成为陆军主流后龙潭水乡,为了达到既顺应社会呼声,又不削弱日本国防力量的目的,陆相宇垣一成主导实施了“宇垣裁军”。
“挂羊头卖狗肉”的“宇垣裁军”
“宇垣裁军”被戏称为“挂羊头卖狗肉”。所谓“羊头”,就是裁减日俄战争后组建的4个师团:高田的第13师团、丰桥的第15师团、冈山的第17师团、久留米的第18师团;裁减16个联队司令部、2个幼年学校、1个台湾守备队司令部、5个卫戍医院,总体减少兵员38894人nyc早教。在1925年的年度预算中,经常费和临时会计费总共节俭了1295万日元。所谓“狗肉”,是“宇垣裁军”同时制定的总额高达14125万日元、在8年内完成的军队改造计划,主要内容是新设1个装甲中队、筹建新兵种——由2个飞行联队组成的陆军航空兵;组建1个高射炮联队,创办通讯学校、工兵学校、陆军科学研究所,为步兵装备轻机枪,等等。和没有裁撤师团的“山梨裁军”裁减了59000人相比,裁减了4个师团的“宇垣裁军”只裁减了33900人,而且陆军预算1926年为1.97亿元,比前1年减少了1800万元,但在1927年却增加至2.18亿元。

更重要的是,“宇垣裁军”的根本目的不是削减兵力、节省军费开支,而是“为了改善国防,实现军民一致和融合,建立举国国防”。裁军后,退役军官被派往中学和高等专科学校担任军事教官,对学生进行军事训练,增强学生的国防意识和军事素养,为战时建立国家总动员体制奠定基础。这是因为,宇垣一成清楚地认识到一战对各国国防的影响。他在日记中写道:“以往将国防的重点置于平时能接受军事训练的现役和预备役军人,以及平时准备好武器和军需物资。但是,世界大战的经历,使欧美各国开始将国防重点转向举全国之人力以及全部之资财进行战备”。
但是,由《军人敕谕》培育成长的大部分军官都信奉“兵力之消长维系国力之盛衰”,何况裁撤4个师团将因为官职减少而使很多军官的“晋级梦”破碎。因此,这一裁军方案遭到激烈反对,反对理由是,1、“飞机决胜论”仅仅是从一战中获得的结论,并不必然适用于未来战争。2、为了迎合舆论和民众意愿而裁减作为主战力量的师团、缩短兵役年限,不仅将对民众国防思想产生负面影响,而且将造成国防的重大缺陷。3、增强机械、裁减人员的做法是本末倒置,因为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4、应该就军费问题和政府进行交涉,裁撤师团应作为最后的举措。然而,保守派未能使改革派主导的“宇垣裁军”夭折。相反“宇垣裁军”通过“改革”,将一些因循守旧、思想保守的军人如野尾实信大将、町田经宇大将、福田雅太郎大将,编入了预备役,限制他们的发言权。之后,军制改革派转化为陆军中心势力——统制派,为以后影响日本历史走向的“统制派”和“皇道派”的激烈冲突埋下了火种。
位于东京三宅坂的日本陆军参谋本部
必须强调的是,“宇垣裁军”对使日本整个国家成为“兵营”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宇垣裁军”的根本目的,就是以“裁军”为标榜建立“兵营国家”,为“总动员体制”的建立奠定基础。1922年7月“山梨裁军”开始时,宇垣一成就在日记里写道:“必须使国民不断弘扬国防精神,使国防实力不断增强,即努力塑造国民的协同一致精神,全民皆兵精神,国家总动员精神。正是因为减少了军队人数,因此更需要弘扬这些精神。”
宇垣一成是建立国家“总动员体制”的倡导者。“宇垣裁军”既有应对舆论的一面,也有进行军队革新的一面,但其最终目的,则是为构建总动员体制做准备。1926年12月,宇垣一成在题为《整顿军备的真正意义》的演讲中表示,“由于战争的大规模化和长期化趋向,国家要加强战争总动员的准备,要对国民的知识和能力进行统制,使之能运用于战争。”
从革除弊端入手的“宇垣裁军”
“宇垣裁军”试图建立“兵营国家”,而要达到这一目标,首先必须改变此前兵役制形成的弊端。
作为明治维新三大方针之一的“富国强兵”,就是要破除武士的世袭即对军人地位的垄断,实行征兵制。1868年10月17日,伊藤博文提出了《统一兵权之建议》,强调“若普天之下皆为王土,率土之滨皆为王臣,则诸侯之兵,皆为天子之兵。若天子能予号令,则当能动员百万之众。然方今朝廷名义上拥有兵权,实际上兵权为诸侯掌控,故朝廷力弱无以驭下,今若能立此制,则将终中古以来之制,朝廷能乘机使北进之兵成朝廷之常备部队……若能博采欧洲各国兵制所长改革我兵制,由朝廷亲自统御军队并加以训练,则兵士将更加骁勇赌命威龙,愈益刚强,内制不逞,外对万国而不耻,巍然伫立。”

明治初年,脱胎于藩阀的军队还不能完全效命于天皇。“征兵制”等新政最终引发西南战争,图为西南战争浮世绘。
1872年12月28日,明治政府颁布了《征兵告谕》,宣布取消武士垄断军人身份的特权,实行仿效西方的义务兵役制。“告谕”称:“我朝上古之制,海内皆兵。有事之日,天子为帅,征募堪服兵役之丁壮,以征不服。解役归里,或农或工,或为商贾,本无后世佩带双刀称作武士,以至坐食抗颜尤甚,杀人而官府不问其罪者”。1873年,明治政府颁布了《征兵令》,规定“不分身份”,“凡年满20岁之国民”,皆可应征。然而,废除武士世袭,改行“征兵”,绝非以实现士农工商“四民平等”为目的。根据当时的《常备兵免役概则》,在省府县供职者、缴纳替代金270元者,即或有权或有钱就可以免服兵役。当兵打仗便成了穷人的义务,所谓“上下平等,人权齐一”,也就成了傻子都能识破的谎言。因此,躲避兵役而不是踊跃入伍,成为社会主流氛围。这一难题,长期困扰明治政府。
1889年颁布的《大日本帝国宪法》第二十条,显然是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该条明确规定:“日本臣民依法律规定有服兵役之义务”。随后颁布的刑法规定抑霉散,如果拒绝服兵役,处3年以下徒刑。也就是说,“可以应征”变成了“必须应征”。

二战时期的日本兵
按照当时的法律规定,男子满20岁均须接受体格检查,合格者分为甲种、第一乙种、第二乙种,然后通过抽签,选取其中30%的人服役。除甲、乙种外,还有丙种和丁种。丙种是近视眼或由于其他身体原因,暂时不服役,如果战事发生,也必须应征入伍。丁种为不合格。当时现役期为2年,退伍后转入预备役,预备役是5年4个月。担任后方警备任务的预备役军人,服役期是10年。预备役期间,隔年须接受35天训练,由此开始形成“全民皆兵”的军备体制。在即便身体合格,是否服兵役还要通过抽签碰运气的年代,虽然舆论宣传“一人服役,全家光荣”,但20岁的“强劳动力”应征入伍,对一般家庭而言则意味着经济来源减少。因此,有的适龄青年以各种手法甚至自伤身体,使体检不合格,以逃避兵役。
“宇垣裁军”首先就是从革除弊端入手,尤其是通过相关政策,使青年“踊跃参军”。1925年4月,即在裁军正式推行前夕,宇垣一成先行制订了《陆军现役军官配属令》,向各中学派遣了2000名现役军官。这么做,不仅是为安置裁军后的退役军官做准备,而且保留了一旦战争发生,即可上阵指挥的少佐、大尉,即大队长、中队长一级的基层军官。对陆军省而言小僧空空,这么做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作为学校的军事教官,他们的工资由文部省开支,无需列入军费开支。
1926年4月,宇垣一成又在市、町、村,以及大型工厂、矿山、商店等处,建立了“青年训练所”。以16至20岁、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青年员工为对象,进行长达4年、共计800个学时的军事化训练,其中400个学时用来培训职业技能和学习文化知识,400个学时用来培训军事技能。合格者如果应征入伍,可以减少半年服役期。同年10月,陆军省设立了整备局。翌年11月,整备局制定了《常年筹措作战财政和物资计划纲要》,使日本进一步步入国家总动员轨道。“兵营国家”开始初具规模。
“兵营国家”的形成
1927年4月,日本以《昭和2年兵役法》取代了1873年《征兵令》。《兵役法》将日军兵役分为现役、预备役、后备役、补充役、国民兵役五个役种;将应征服现役的年龄延长至27岁,即所有19岁至27岁男性均须接受服兵役体检。当时,日本平均每年约有60万左右的适龄男性,征兵检查将这些适龄男性分为五种,甲种合格者为身体素质最好,服现役;乙种合格者身体素质尚可,服补充役;丙种合格者身体素质较差,服国民兵役;丁、戊种为不合格,无需服役。顺提一笔,甲种兵役的标准是身高超过150厘米,身体各项指标优良,可见进入昭和时代以后呆呆小神捕,日本人的身高和江户时代相比,几乎没有增加。

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前身为创建于1868年的京都兵学校,至1874年根据《陆军士官学校条例》正式创立。
《昭和2年兵役法》还对日本“兵营国家”的形成,在法律上进行诱惑,规定军训合格者如正式服役,服役期由2年减为1年半。服役后若自己承担费用,可申请成为服役期1年的后备军官。有高等专门学校以上学历,则只需服役10个月,且退役后成为有预备役少尉军衔的军官。师范学校的学生只需服役7个月,军训合格者只需服役5个月。“优惠待遇”对青年学生具有相当大的诱惑,使他们主动积极接受军训。同时,服过兵役的教师被陆续派往小学,使军事教育一直向小学延伸。“宇垣裁军”的相关举措,尤其是在校学生和青年训练所军训制度,不仅使日本青少年被不断灌输以“加强国防思想”为幌子的军国主义思想,而且在军队和民众之间建立了包括利益关系在内的纽带,为日本储备了大量后备兵源,培养了大批预备役军官。
“宇垣裁军”的相关举措,还包括对退役军人进行组织化管理,为退役军人组织“在乡军人会”,提供补助金,请“在乡军人会”成员担任“青年训练所”教官。当时,“在乡军人会”有300多万成员,是普及军国主义思想的骨干力量。报纸杂志等媒体如果对军队进行批评,他们会立即展开抗议抵制活动,因而使军队因不受舆论监督而更加恣意妄为。
“宇垣裁军”很快使日本整个国家成为一个准军事化的“兵营”。必须强调,此前体检合格者中只有大约30%的人应征入伍,即只有30%的人接受军事训练,而“宇垣裁军”使大批日本青少年自小学开始就接受军事训练。接受训练的青少年比例接近100%,因此日本成为事实上的“预备役”,一旦战争爆发就能迅速应征入伍。用一句话总结,宇垣裁军对日本“总动员体制”的建立具有重大意义,使国家的战争动员效力得到了划时代的提高,从而为日本1930年代的军事扩张做好了重要准备。

二战期间,正在接受军事训练的日本女学生。
“总动员体制”的积极推动者之一永田铁山在1920年完成的《关于国家总动员的意见》中,将国家总动员定义为“临时地或永久地对国家权限所及范围内的一切资源、功能进行统一管理和配置,使之能最有效地用于战争”。他强调,应该采取的动员措施包括国民动员、产业动员、交通动员、财政动员、精神动员。1926年,永田铁山又在《国家总动员准备设施和青少年训练》一文中强调,“虽然日俄战争时高唱举国一致,但这只是形而上的,在形而下的即物质及兵源的总动员方面,终不能和不久前的世界大战相比”。如果说永田铁山只是从理论上指出了建立“兵营国家”的重要性,那么“宇垣裁军”则是将这种理论付诸实施,并因此为日本1930年代的对外侵略扩张奠定了重要基础。
(文/冯玮;编辑/一行;相关配图来自网络。文章版权归属本账号,转载合作请留言。)
这里是每天带给你惊喜的小石头

作者:admin | 分类:全部文章 | 浏览:108 2018 12 17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