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189、作福不嫌多(《作福不嫌多,但用于解脱》之一)-光明讲堂

189、作福不嫌多(《作福不嫌多,但用于解脱》之一)-光明讲堂


缘 念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阿含经故事选》第二十四则<作福不嫌多,但用于解脱>,这一则故事是关于“培植福德”和“如何正确地看待与运用福德”。文说:
有一次,佛陀来到憍萨罗国首都舍卫城游化,住在城南郊外的祇树给孤独园。这天,憍萨罗国波斯匿王盛装前往礼见佛陀,请求佛陀及僧团能在舍卫城住上三个月,接受他的供养。佛陀默许了。
这是这一个事情发生的背景。波斯匿王很郑重地前去礼敬佛陀,并请求佛陀和僧团在舍卫城住三个月,接受供养。大家可能也注意到“佛陀默许了”这几个字,之前也说过,当别人去请求佛接受供养的时候,佛陀接受的方式往往是以不反对来表达的。如果有一些因缘使佛陀没有办法来接受这个供养,佛陀会表示不能够接受;如果佛陀对于供养的邀请是默然相对的话,其实已经是不反对,已经接受了。
如果按照我们世间人往来的习惯和礼节,可能会觉得这样对于邀请方是不是有一些尊重不够啊?这里,大家应该把握这样的事实。佛陀所走的道路是超越于世间一切的,实际上他跟任何人的交往也不是以发展世间的关系为目的,他与任何人的交往也不是要取悦于谁。可以说佛陀觉证了正法,得现法涅槃,走出森林,走向人间,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将正法之音在人间传播,使有缘的人能够因此而离苦得乐,仅是这样而已。
佛陀又是这样清静离欲的人,他的内心时刻都如虚空一样,没有任何的抓取和排斥,所以他对于这样一次供养是否能够完成,自己内心没有任何情绪性的倾向,他所观察的都是现在、当下这些因缘——这一些因缘是否合适?如果合适,可以接受;这个接受,自己也不怕不成,也不怕有什么不满意,或者是也没希望它有多么好——他完全地超越这一切,所以在他态度的表现上也是这样的超越。
不反对,已经是表示安然地接受,你不要指望佛陀很热情地点头来答应或者是用语言来回应。如果有一天,你遇到哪一位师父,跟这个世间好像总是不那么融洽,好像他总是对于世间这一切不那么在乎。你要对他表达善意,供养他这、供养他那,他总是一副好像有没有都无所谓的样子。我希望大家能够正确地作意,正确地去理解把握。这并不是这位师父瞧不起人,或者对于你的供养不在乎,而是他对于三界不在乎,他对于得失不在乎,他对于这些世间的利害不在乎。他不是不在乎你,不在乎你的善意,他只是对于大家一般觉得好像那么要命的、那么重要的利害得失,他看的有如浮云一般,所以他自然地不会有一般人所常常表现的那样浓烈的情绪。
好,这是说佛陀默然承允了。

波斯匿王就在王宫外面,搭建了一座大讲堂,并要求朝中的大臣们,也一起发欢喜心供养。
这就是国王的权限,用今天年轻人的话说,可以带一波节奏,带这些大臣们来一起供养。
在一次饮食供养后,波斯匿王对佛陀说:“世尊!我曾经听世尊说:布施给畜生,可以得到以百计的福报,布施犯戒人为千,布施持戒人为万,布施离欲外道为亿,布施向须陀洹则难以计算,更何况是须陀洹以上的圣者了。”
这是有一天做了饮食供养之后,波斯匿王跟佛陀的一个对话。波斯匿王因为常常亲近僧团、亲近佛陀,所以曾经听过不少教法。他也还记得佛陀在说法中,曾经谈过布施功德的计量差别:如果以布施财物本身的价值作为一的话,那么布施给畜生可以得到一百计的福报、百倍的福报,之后的这些都是递增的。他说这些是要表达什么呢?
我今天供养了世尊及众比丘僧,英巴图因此,所获得的福报与功德,应当是难以计算的。今天,我已经算是功德圆满了。
因为他相信佛陀是如语者、实语者、不妄语者、不异语者,所以他自己算了一下:如果供养畜生是百倍的山埃,乃至供养向须陀洹难以计算,供养须陀洹及以上的圣者,那是无量的,他今天是供养了佛陀,以及佛陀常随的比丘众们,里边不要说初果,阿罗汉也有很多。他这样计算一下,他自己的功德是难以称量的了。在他自己想来,这样的福德,以及这个福德未来要感的果报,实在是太庞大了,他想,我现在应该算是功德圆满了吧!这话如果用一些年龄大一点的法友熟悉的语言表达出来就是,我现在可以不用再立新功,停下来吃老本了吧!他有这样的认识。
功德殊胜不殊胜呢?确实殊胜。功德多不多呢?也非常多姜震昊。但是功德圆满了吗?

佛陀听了,告诉波斯匿王说:“大王孙梅竞!不要这么说!作福是不嫌多的,你怎么能说已经功德圆满了呢?”
佛陀有这样的特征,在涉及到这样是非的时候,佛陀是不会因为照顾人的情绪而把是非颠倒的。他或许在一些情况下不说,但是只要他表态,一定是顺于法的真实的,不管对方是什么身份。我想,这一点是我们后世一些佛教徒所应该特别观察,也应该学习、遵从的。
后来的佛教历史上,面对一些外界的压迫,包括来自政治上的。有一些出家人,甚至是当时的名德红楼折钗记,或者在僧界有重大影响的悲情面具,表现出来的样貌并不像佛陀这个样子。中国古人说:“是以君子宁以刚方见惮,毋以媚悦取容。”在这样原则性的问题上,不表态也就罢了;如果表态的话,不可以是昩心的,不可以是枉曲的。接下来,佛陀解释:
为何说作福不嫌多呢?因为众生的生死轮回,实在长远得难以计算。
虽然供养佛陀、供养众僧功德非常大,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无穷。虽然常常用“无量”来表示,只是形容极多而已。这一点,《大智度论》有说过,说到经中或者是律中、论中谈到无量的时候,有几种用法:有的确实是在表示不可称量,就是今天数学上所用的“无穷”这个概念;还有的只是用来表示极多而已。我们一般说功德无量,并不是真的无穷,只是表示功德极多玫瑰江湖。
这个“多”就意味着永远也用不完吗?不是!佛陀在这里说了,它虽然一时看着多,但是众生的轮回太漫长了,如果不解脱,再多的福德也会耗尽。所以为什么会满足呢?为什么会觉得已经足够了、嫌多了呢?
作者:admin | 分类:全部文章 | 浏览:95 2019 02 11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