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1896,棺材上的环球旅行-李鸿章和他的时代系列2-智史

1896,棺材上的环球旅行|李鸿章和他的时代系列2-智史

作者介绍
闵中智,历史爱好者,詩人,嗜书瘾君子。涉猎范围颇广,历史、诗词、古文、经济、法律......等等水头在线招聘。尤嗜太平天国战争及湘军、淮军历史研究。吊打过无数皇汉、键盘侠、小粉红以及爱国贼。不喜热闹,如果有太平天国历史爱好者摸到联系方式而提出关于历史的问题,会十分乐意交流。

引子
说来也巧,就在李鸿章做这场“环球旅行”的整整200年前,中国的“好邻居”沙俄,亦出现了这样一位希望学习邻国文明与技术的人,他就是罗曼诺夫皇朝第一任沙皇米哈伊尔一世的孙子、阿列克谢一世的儿子——彼得大帝随想回旋曲。
这种我觉得“对子民负责对自己不负责”的君主并不少见,比如太史公记载曾经推动胡服骑射的赵国君主赵武灵王,就曾经化妆成赵国使者,亲自跑到秦国去面见秦昭襄王摸其底细。

|彼得一世
1696年的10月10日,刚刚收复亚速的彼得大帝,在莫斯科举行了凯旋仪式。两周后,他宣佈自己将化名“彼得·米哈伊洛夫”微服出访。下定决定学习对手造船技术并要恶补西方科技文明的他,将批判自己此番“旅行”的人全部施加酷刑处决。
堵住了反对者的嘴,这250人的使团才从莫斯科出发。他到达了瑞典并亲自绘制当地防御工事的草图;穿越神圣罗马帝国时还拜会了乔治一世的母亲索菲亚;在荷兰赞丹的造船厂,他亲自“化身”为“造船匠米哈伊诺夫”学习做工。他充分认识到国家的“知识匮乏”,回国后立即下令派遣50名权贵到荷兰的造船厂学习技术。
除此之外,他还在阿姆斯特丹对人体解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买了一套日后经常随身带着的外科手术仪器(彼得一世本人对斩首特别痴迷,兴许是将其理解为生理学实验);此后他还分别到达伦敦和维也纳,见到了威廉三世国王与神圣罗马皇帝;在波兰,他更是见到了那位以生了300余位私生子而闻名的国王奥古斯塔二世——二人“一醉方休”,策划了日后“名垂史册”的大业,就是趁着瑞典新国王查理十二世还是个乳臭未干的孩子而觊觎其领土,为日后俄军攻占瑞典要塞诺特堡、占领圣彼得堡瓦解瑞典王国打下了夯实的基础。当然了,是他们自己的史册。
这场进行了一年半的旅行,以1698年9月4日夜间“还乡团”返回莫斯科为终结。在击败了瑞典国王查理十二世赢得波尔塔瓦战役胜利、与奥斯曼人签订合约、正式迎娶叶卡捷琳娜后,彼得大帝又进行了第二次欧洲旅行,目的是将自己的女儿嫁给欧洲最伟大的君主。
此时正值他的儿子阿列克谢密谋反对他的统治,他还是去了阿姆斯特丹等一系列地方,于巴黎与路易十五商谈合作并派人在此长期学习火炮技术和数学,在哥本哈根组织英国-丹麦-沙俄联军意图攻入瑞典本土等等等等。
在1725年彼得一世因膀胱疾病去世前,他对于改革、城市建设(如圣彼得堡),领土扩张(相传罗曼诺夫皇朝统治的304年里,每年俄国向外扩张2万平方公里)就从未停息过,这与其受欧洲文化熏陶的思想自然密不可分。比如此后他制定的《1716年军事法规》中,规定了122项死刑。除此之外,他更是希望让巴黎或阿姆斯特丹的文明来代替此前的“全醉会议”;受到凡尔赛的影响,他认为盛大的排场才能显示出身份的尊贵;修建新冬宫、纵容叶卡捷琳娜奢靡的生活......他不甘平庸的子孙,诸如击败拿破仑的亚历山大一世亦有同样的“爱好”。回首我国近代的屈辱历史,貌似皇帝去“旅行”也有过两次,那就是1860年咸丰皇帝跑到热河、1900年光绪慈禧“西狩”吧?写到这,确实觉得有点可悲。
幸运的是叶禾,我们都知道悲从何来。

|彼得大帝像

2017年2月15日,我到达南京,第一站去了秦淮河夫子庙。秦淮河是中国长江下游右岸支流 ,从满清入关、明弘光、隆武等政权覆灭起始,这河的河畔演绎过多少悲欢离合。凑巧的是,这一天正是李鸿章生日,小时便熟读成诵的“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觅封侯”情怀泉涌。也许只有在这。才能感受当年李鸿章左宗棠曾国荃围攻天京,立下不世之功时的意气风发。

|壮年李鸿章

从传统意义上讲,北洋舰队的灰飞烟灭意味着清政府30余年的洋务运动彻底失败。李鸿章作为引进西洋玩意的“始作俑者”,加上签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在“骂昏官不骂昏君”的中国传统社会,他自然成为众矢之的,被千夫所指。
墙倒众人推,树倒猢狲散。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偏遇打头风——失意的李鸿章自然没人想依靠他,门生故旧纷纷另攀高枝,其中甚至包括袁世凯。
这时的袁世凯,已经投奔李鸿章的政敌翁同龢。他厚着脸皮来到李鸿章下榻之处贤良寺,劝说李鸿章让贤,将协办大学士让出由翁同龢顶缺,被李鸿章怒斥而出。对于小人,或许李鸿章正要把当年老师曾国藩贴在自己身上的“此君难共患难”再转给袁世凯因此不必太顾忌情面马明仁膏药。但对于政治,双商极高的他,可以说是一直在寻找咸鱼翻身的机会。
在1896年的2月,这个机会终于来了——沙皇尼古拉二世将于5月举办加冕典礼,原来清廷奉命出使俄国的广东布政使王之春由于品级太低被挡回来,俄国方面指名道姓要求清政府派出爱新觉罗宗室或者大学士。经过光绪皇帝和翁同龢等人的商榷,随后以慈禧太后懿旨的名义,指定李鸿章为正使,邵友濂为副使出使沙俄。
今天,我就介绍一下他这历时190天的“环球航行”。

|1896年7月20日法国《太阳报》上的李鸿章画像

1896年的他,已经是个73岁的老人了。
其实,李鸿章并不是第一位代表清政府进行“环球考察”的“大人物”。在近30年前,一位中国近代史上大名鼎鼎的美国人,曾经于1868年起拜访美、英、法、瑞、丹、德、俄这些国家,最终在大雪中的沙俄病倒。沙俄为其在圣彼得堡举办了第一场葬礼,随后将其遗体运回美国,美国政府于1870年4月23日在波士顿为其隆重安葬。
他就是因起草了《天津条约续增条约》而引发美人排华高潮饱受后人诟病、死后获得慈禧太后高度评价与优厚抚恤、头顶清政府一品顶戴花翎的美利坚驻清大使——蒲安臣。
李鸿章准备了一口棺材,兴许是在效仿当年在樊城与关羽决战前夕的魏将庞德,但李鸿章是在避免客死他乡这种说法可能性更大。欧美方面也没有闲着——这次他们并没有贬低李鸿章,美国的一些大型报纸甚至将李鸿章的漫画作为报社形象,比如我这篇文章的封面,就是法国《太阳报》于1896年7月20日刊登的李鸿章形象漫画。而我们要知道的是,东方人这是唯一一次登上该报而且中国人也是第一次以正面形象面向世界。
李鸿章于1896年的2月28日拜见慈禧太后;3月14日抵达上海,做了简单的休整后便立刻动身。沙俄的首都莫斯科,是李鸿章第一座到达的城市。李鸿章在这里享受了“国王”级别的待遇(除了沙皇夫妇就是他了)。甲午战争后,或许是沙俄已经意识到日本此时的假想敌正是自己而立即向中国抛出橄榄枝。
写到这里,我就不得不说——以翁同龢为代表的李鸿章“死敌”此时都主张联俄。张之洞本人更是以康熙皇帝玄烨与沙俄签订的《尼布楚条约》为举例,称沙俄“亦非西洋之比”因此可以“酌与商通”。其实,李鸿章本人在俄国的多次密谈他们叫我吉克,均是在密室中进行,只有李鸿章、李经方和沙皇三人。从李鸿章上奏来看,俄国是方面反复强调了沙皇对大清朝领土毫无野心。
而沙俄的条件,叫做“借地修路”。

是的,后来的事情正如我们中学课本讲的那样——让我不解的是,《中俄密约》刚刚签订不久,“战斗民族”便借口德国因传教士问题占领胶州湾而出兵“援助中国”侵占旅顺和大连。更加让我不解的是,这笔账后来为什么要记在李鸿章一个人的脑袋上。
不过,不到10年后的那场日俄战争,清政府虽然宣布中立,但不论中国的舆论还是期望,都一致倒向日本一方(以吴佩孚为杰出代表)。这,也许就是中国作为一个弱国表达其愤怒的方式以及老毛子们自作自受的代价吧。
同年6月13日,李鸿章到达德国。他被安排住进著名的凯撒宫——德国人为表示敬重,连俾斯麦的画像都与他李鸿章本人的挂在一起。不仅如此,李鸿章爱抽的雪茄也一应俱全。
李鸿章的德国之行黄艺明,最令后人津津乐道的还是他与“铁血宰相”俾斯麦的会面,梁启超还愤愤不平地说“东李西俾之论者,重诬二人也(《李鸿章传》)”。其实此时以英、法、德为代表的“西夷”都在觊觎李鸿章手中大笔的军火订单。英国为了抢到先机,不惜在《泰晤士报》上对德国此番“谄媚”嗤之以鼻。但李鸿章好像要让他们失望了,因为他貌似并没有带着购买军火的命令。
更重要的是,李鸿章回国后的地位似乎也没比之前好到哪去。大失所望的德国佬无可奈何,其愤懑终于在两年后的胶州湾事件以及四年后的义和团事件爆发出来。德国公使克林德的碑,终于于段祺瑞皖系政府代表中国在一战胜利后被民众推倒。

从7月13日到8月2日,李鸿章在法国呆了整整21日。李鸿章于7月14日见到了法国总统(Faure)并参加了阅兵仪式,而后者还在两日后也就是16日当天为李鸿章举行了欢迎仪式。
“总统”这词他究竟了解多少,貌似只有他自己清楚了。不过我们不难想象,法国此时的共和体制,对李中堂来说还是相当震撼的。他住在法国的这段时间,不仅“走马观花”地研究了现在的法国,更是走访了不少报社、丝绸厂和银行以及煤矿。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十余年前的中法战争中,清政府的不堪一击可是给对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这次李鸿章似乎觉得对方的军事能力、设备并没有多么强大和先进。那至于大天朝为什么会失败,他似乎也不能找到答案。

随后李中堂又参观了埃菲尔铁塔,他拒绝乘坐电梯。至于原因,我们不得而知。
他要去的下一个国家是英国。第一站就是英吉利阿姆斯特朗军工厂。陈列其中的“造价为4兆英镑”、为日本制造的军舰深深地刺痛了李中堂。30多年前,巴麦尊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同意支持清政府改革并将枪口指向太平天国,阿思本舰队一事的发起便可以证明——本来就是个不择手段的毒贩子,一切以利益为前提的英夷,自然不想在东方失去如此庞大的市场。只不过,在他不听话时还要适当敲打一下。
随后,李鸿章又执行了此次出访的一项“重要使命”,即与英国首相索尔兹伯里商定关税变革。英国首相“扭扭捏捏”地表示关税确实过低,不过需要清政府取消厘金等制度。人家就是不松口,李鸿章对此无可奈何,弱国无外交,或许,就是这个意思?

下一个到访的国家是美国。
李鸿章先后到达了纽约与费城,还会见了美国总统克利夫兰。第五天到达华盛顿时,赵雅倩发生了一件怪事,场面一度十分尴尬。
李鸿章此时已经73岁了,走路不便,坐轿子的他,自然需要别人帮忙来抬。当年的中国,弱归弱,那皇帝的女儿再丑也是不愁嫁的——给东方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样一个俾斯麦式的人物抬轿子,许多洋人也是十分乐意干的。但就在华盛顿,车站的警察居然拒绝为他抬轿子。
李鸿章身边的美国官员好话都说尽了,这车站警长就是不同意。最后车站的管理人员看不下去了,找来四个工人,这才把李鸿章抬到了候站外的马车旁边。

美国人就这么恨李鸿章?这就要再次说到我们刚才提到的《蒲安臣条约》了。
这个后来被许多中国人贬为“卖国”的条约,曾经一度被国人奉为“第一个平等条约”,它实际上包含了8条款项——保持中国领土完整、不得进行宗教迫害、互相准许留学生交流学习......等等等等。最重要的一条,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一条,就是鼓励中国劳工向美国移民。
这一项条款,引发了华工移至美国的高潮,随即激起了美国内部的排华高潮——身在美国的华工,有不少遭到了迫害。而排华的主力,正是以爱尔兰人为主的工人阶层。由于他们缺乏中国人吃苦耐劳的精神而没有竞争力,所以采取了暴力行动。美国政府甚至动用军队镇压,排华法案也屡次通过国会的“审查”。但正是“蒲安臣条约”起到的作用,这份法案才没有被付诸实际。要真正把它上升到法律的桌面上,就只能等到“蒲安臣条约”期限之后了。
说到这,您也应该猜个八九不离十了——那位车站派出所所长正是爱尔兰人,而他之所以要报复李鸿章,是因为后者前一天在纽约公开地抨击美国的排华政策。此举在爱尔兰圈子里引起不小轰动,而这位所长正是利用了这个机会表达了对李中堂的不满。
不过说到底,李中堂在美国受到的待遇,可丝毫不必在前几个国家差。

|李鸿章在美国
他在美国媒体上的形象,与以往中国人的形象大相径庭。这还不算,各个报纸也纷纷用李鸿章打起广告;更有甚者,还利用李鸿章作为抨击美国政治的武器。总地来说,在1840年之后,通过西华德与格兰特访华,再到《蒲安臣条约》的签订,美国是唯一一个还算让中国感受到“温暖”的“列强”,袁世凯此后还称,美国是唯一一个接近我们体制的国家;他还表示希望有机会可以出访美国。在甲午战争后,美国又充当起和事佬mediator(调停人、斡旋人)的角色。李鸿章这次美国之行,除了车站的小尴尬之外,也算是一次友谊之旅了。
都说李鸿章“卖国”,据说李鸿章访问美国后回国途经日本,为“不踏上日本国土”,以73岁的高龄,换船时在甲板上行走以示决心。如果换做是我,我觉得我不会比他做的更好。



作者:admin | 分类:全部文章 | 浏览:111 2018 09 16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