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1802 北京 D3 逗逗去哪儿-南有木容

1802 北京 D3 逗逗去哪儿-南有木容
大年二十八Day
3
晴,风速2m/s,4℃~-3℃
北大掠影
北大和清华,作为中国的最高学府寇老西儿,必定纳入此行的行程。
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期初名为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也是当时中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辛亥革命后,于1912年改为北京大学。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的发祥地、中国共产党最早的活动基地,北京大学为民族的振兴和解放、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先锋作用。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传统精神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在这里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他“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对北京大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学术繁荣。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以及鲁迅、胡适等一批杰出人才都曾在北京大学任职或任教。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南迁长沙,共同组成长沙临时大学。不久,临时大学又迁到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抗日战争胜利后,北京大学于1946年10月在北平复学。

北京大学校徽由鲁迅先生于1917年8月设计完成。“北大”两个篆字的上下排列武小琛,其中“北”构成背对背的两个侧立的人像,而“大”构成了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像。校徽突出的理念在于,要“以人为本”;校徽的象征意义在于,北大当肩负开启民智的重大使命。
2007年6月13日,北京大学正式发布《视觉形象识别系统管理手册》,并推出修改后的北大校徽标识,在鲁迅先生设计校徽图案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标志形似瓦当,兼有篆刻风韵,具有鲜明的中华传统文化特色。北大确定了特定色值的红色为标准色,并将其命名为“北大红”。北京大学校徽突出一个办学理念,即大学要“以人为本”。大学,因大师而大,更因大学生而大。也有人说,上面的是学生,下面的是老师,教师就是要甘为人梯;学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是要青出于蓝胜于蓝。
许多大学都有自己的校训,不过北大偏偏就没有校训,有人认为这是北大的尴尬,更有人觉得不可思议,千方百计想要考证出北大的校训来。而关于校训问题,根据《北京大学章程》的表述,广泛流传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称作学校的光荣传统;“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称作学校的优良学风;“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称为学校的学术精神。校史馆里还有一张载有“国立北京大学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的纸,据说是在西南联大常委会制定联大校训的会议记录中发现的。但是这个“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在整个校史上只出现过这一次,并不被大家广泛认同。
我有些不以为然,北大还需要校训吗。蔡元培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已为天下人所熟知;江主席的题字“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更是深入人心,这些都是百年北大的传统,也是它的灵魂。就像功夫“没有秘籍就是最高的秘籍”,北大没有校训本身就是最好的校训。既然校训是用来规范学生行为思想的标杆,那么,没有约束的思想岂不是最自由的思想?世间有千百种人生,没有界定的人生才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这才是自由。
欣赏北大的任性和气概,否则就不是北大了。但我这么说并不是赞成大学都不立校训,而是我觉得一所高校是否有校训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在于思想境界的建设。校训应该是一所大学内涵的凝聚、精神的传承,是能够影响学生一生一世的字字珠玑的校训。
重要的不是校训是什么,而在于莘莘学子能否悟出其中道理。
↑ 上下滑动 ↓
每到一所学校,总喜欢去它的图书馆看看。就好像每认识一个新朋友总想看ta的书柜一样哭笑不得造句。通常来说高校的图书馆是不让外人进入的,但能在外面看个外观也满足了。去北大的时候,学校趁着放假在修缮校内建筑,除了图书馆,还有好些教学楼在进行装修。所以只能隔老远一睹北大图书馆的风采了。尤其喜欢它两侧的外置楼梯。
经典的西门
北大正门
一塔湖图,久仰大名。
万园之园
从北大出来,便去了圆明园。一出地铁,便被圆明园站的站内布局所吸引住了。好比博物馆的引言部分,圆明园站用一整面墙设为时间轴,墙上有圆明园西洋楼景最广为人知的大水法遗址仿制的浮雕,看着1860年的时间点,内心陡然升起一种悲壮感。
圆明园现在都讲的是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三园组成的皇家园林。它与颐和园紧相毗邻,始建于康熙四十六年,原是皇四子胤禛的御赐花园,康熙为之题写“圆明园”匾额,并先后多次到该园游览进宴,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它的影响陈美贞。圆明园的鼎盛时期,始于雍正元年。从雍正开始,历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朝皇帝,有近一百四十多年的时间,都在圆明园园居理政,该园遂成为与紫禁城互为表里的第二个政治中心,特称为御园。
盛时圆明园,从雍正元年拉开序幕之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到乾隆九年,圆明园四十景全面竣工。次年,开建长春园(早期曾俗称东园)。乾隆三十二年,归并熙春园,俗称东园(也就是今天的清华园)。两年后,又归并春和园,改名绮春园,俗称南园。乾隆四十五年,再归并淑春园,不久改名春熙院,也就是今天的燕园(现归北大)。除此之外,圆明园福园门南边,绮春园西墙外的澄怀园,俗称翰林花园,在圆明园盛时,也一直是南书房和上书房翰林的值庐,其看守和修理事项都归圆明园总管大臣直接派人管理。在管理体制上,澄怀园当是圆明园的一座附属花园。这样算起来,雍乾时期的圆明园,包括圆明五园加一个附属的翰林花园。
圆明园面积最大之时占地400多公顷,著名景点最多之时百余处;建筑总面积也有20多万平米,超过了故宫。在园中,单是皇帝御制的各种牌匾就有一千多块,这也是历代皇家园林中所绝无仅有的。乾隆在《圆明园后记》中,曾说其“规模之宏敞,丘壑之幽深,风土草木之清佳,高楼邃室之具备,亦可称观止,实天保地灵之区,帝王豫游之地无以逾此”。
圆明园,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景群、丰富的文玩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而享誉世界,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和“万园之园”。可以说,在乾隆时期,圆明园等艺术杰作,已经开始为中国古典园林赢得崇高的国际声誉和美好形象。不过,圆明园更为广泛地为世界所知,仍是它在遭受毁灭之后,或者说是它在遭受毁灭之时。1860年10月,这颗东方文化艺术明珠被英法联军肆意洗劫,野蛮焚毁,这不仅是圆明园的不幸,中华民族的伤疤,也是世界文明的一大悲剧。当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听到英法联军无耻地焚烧圆明园的消息时,他以无限愤恨和惋惜的心情写道:“这是一个震撼人心的,尚不为外人熟知的杰作。就像在黄昏中,从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看到的遥远的亚洲文明的倩影。”自此,圆明园在国人的心目中,已然不只是一座园林。圆明园遗址所承载的内涵也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它具有极其特殊的历史文化价值,它既证明了中华文明辉煌的历史,又警醒中华民族遭受过的屈辱,更是值得全人类深刻检讨和反思的文化遗存。
从绮春园大门进入圆明园,顺着石板路往西洋楼景的方向走去。不似颐和园有万寿山,圆明园基本为平地,放眼望去全是数不清的亭台水榭、各式桥梁(修复)。走着走着便到了长春园,看着破败的遗址,修复的茜园桥亭,不知是否由于隆冬的缘故,一切看上去十分萧瑟。
终于走到了西洋楼景区了,果然和课本上的图片一样,园林已不见往日的华丽热巴情。一路沿主干道走下去,看到的只是断壁与残垣,大火过后的焦黑,毁灭后的寂静。伤痕累累的石柱无言的伫立着,而我能做的仅有驻足相望,用尽毕生的想象力去幻想万园之园的惊艳……
↑上下滑动↓
涵秋馆废墟里的一只猫
谐奇趣
西洋楼景区第一座欧式建筑。主楼三层,是演奏中西音乐之处。楼南为大型海棠式喷水池,由铜燕、铜羊和西洋翻尾石鱼等组成的喷泉,楼北也有一座小型菊花式喷水池。喷泉的供水楼在谐奇趣西北,称作蓄水楼。
圆明园罹难后,主楼前喷水池内西洋翻尾石鱼,流散到北京大学,后来北大归还石鱼的时候,园区为表谢意,又将石鱼赠予北大,现存于北大未名湖内。菊花式喷水池曾散落于北京东城翠花胡同,1987年在原址复位。
左下为铜版图,右下为遗址。
黄花阵
位于谐奇趣北面,是仿照欧洲迷宫而建的花园。黄花阵的方阵为南北长方形,阵中心为高台圆基八方西式亭。阵墙总长1600余延长米,墙高约1.2米,镶卍字雕花青砖墙面,也称万花阵。盛时每当中秋之夜,皇帝在此举行灯火晚会。皇帝就坐在圆亭中,命令宫女手拿黄色彩绸扎成的莲花灯守候在四个门外,一声令下,宫女们寻径飞跑,看谁最先到达圆亭,最先者,便可得到皇帝的赏物,皇帝坐在亭中,居高临下四望莲花灯东游西奔,引为乐事。
1987年、1989年先后在原址按原样修复全部阵墙和欧式圆亭。
左下为铜版图,右下为修复现貌。
海晏堂
西洋楼景区最大的一处园林景观,于乾隆二十四年基本建成。海晏堂正楼朝西,门前左右有弧形叠落式石阶数十级,环抱楼下喷水池。池东高耸一尊蕃花石雕贝壳,池左右呈八字形排列着我国十二生肖兽首人身青铜坐像(兽首为铜制,人身为石制)。每个时辰由相应的生肖依次喷水,正午十二只兽首一起喷水,看到哪只兽首在喷水,就可以估计大概的时辰了,俗称“水力钟”。这里用十二生肖取代了西方的裸体雕像,体现了中西建筑与文化的交融。海晏堂后工字形平台楼为供水楼,楼南楼北亦有小型喷泉池。此楼东西两头是水车房,中段下边为海墁高台,上砌蓄水池,俗称“锡海”,一次可蓄水160余立方米。现蕃花石雕贝壳仍存,“水力钟”基座及水池保存较好,正楼大量石件按原样堆砌。北面小型喷泉池及海墁高台灰土台基遗存。
海晏堂十二生肖青铜兽像,现知一尊存于法国,一尊存于中国台湾,牛、虎、猴、猪首现存保利艺术博物馆,马首也回归祖国。
左下为铜版图,右下为遗址。
大水法
一处以喷泉为主体的园林景观,也是西洋楼景区最大的喷泉。水法即为喷泉(fountain),是其传入中国初期中文译名,大水法即为大喷泉。主建筑为巨型石龛式,中间有狮子头喷水,沿着七级水盘国广一叶,形成瀑布。前下方为椭圆形菊花式喷水池,池中有一梅花公鹿,鹿角八叉,喷水八道,在鹿的周围有十只状似奔跑的猎狗,猎狗的口中喷水,直射鹿身溅起层层的水花,东西两端又各有一只类犬而大的卷尾铜兽,均作逐鹿之状,俗称“猎狗逐鹿”,西洋人称之为“兽战”。大水法的左右前方,各有一座大型西式喷水塔,方形,十三级,从塔顶喷出水瀑,塔四周还有44根大小铜管皆一齐喷水,蔚为壮观。当喷水池中所有的喷泉全部开放的时候,有如山洪暴发,声传数里,皇帝想与身边的大臣讲话都须打手势,其壮观程度可想而知。现大水法石龛和前面三座喷水池遗存。
在很多人心目中,大水法的残垣断壁就是圆明园的象征。圆明园罹劫并经百年风雨,大水法附近多以石材为主,残存的巨型雕柱、石龛和石屏风,仍十分醒目、壮观,成为游客必到之处。
左下为铜版图,右下为复原图。
圆明园是我们民族心中永远的痛。中华民族固然在古代有令人骄傲的辉煌灿烂的文明,可到了近代,封建王朝已经走向了没落笔中情。西方的国家在进行工业革命、在发展,而我们却闭关锁国。虽然清朝也有不少贤明的君主,可到了后期仍然呈衰退之势。
1840年,英国第一次侵华,随后国内爆发太平天国运动,社会矛盾愈演愈烈无铁炮。1856年10月,英法联军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天津条约》;1860年,他们卷土重来,咸丰弃城而逃,这年的十月,圆明园被洗劫一空。清政府的落后与麻木毁掉了自己辛勤经营了150多年的圆明园。从此我们再也见不到那美轮美奂的庄园,只能从史料上去寻找当年的辉煌。
建圆明园用了一百五十多年,那时的清政府还是自大和无知的。而到今天,圆明园的毁灭也有一百六十多年了。作为帝国主义侵华的罪证,圆明园没有太多的修缮,依旧保留着断壁残垣,以警醒后人: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对于英法的罪行,我们没有一味声讨,直到兔首和鼠首的出现。那是流亡海外1700多万件文物之一,是水力钟的一部分。对抢来的东西公开拍卖,国人愤怒了。国人注目十二生肖兽首,是因为它已经成了一百多年前那段屈辱历史的象征。我们期盼它回家,既是民族自尊心的体现,也隐藏对历史之鉴的反省。不管结果如何,流失在海外的文物的出现让我们进行了一次思考,一次关于历史的深刻思考。
中华民族不是一个善于改变的民族。有言曰:穷则通,通则变,变则久。诚然,只有当人进入穷途末路之时,才会想起去改变、去变通。在现代人看来,清政府是无知的,不懂改良与革命。可当下的我们呢?
参观完圆明园,我没有像大多数人那样加深对帝国主义的痛恨,更多的是对自身的思考。无论圆明园如何美轮美奂,被毁了一个圆明园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止一代人的毁灭,可怕的是人民只会娱乐,不会思考。希望我们能在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里清醒的活着。
离开圆明园前往清华的路上,我回想走过的这段历史,不管是珍奇瑰宝还是断壁残垣,我不知道走出了一种什么样的曾经,只知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沉淀着过往。
站在历史的尘埃中肖婷佳,落地的又是什么?在这片土地上,没人知道多少楼宇推倒重来,没人知道多少面孔生明死灭,没人知道多少记忆戛然而止。站在清华的门前,抬头望去便能看见绮春园的大门。站在车水马龙的十字路口,面对历史的抉择,前方的路到底是指向哪个方向,我说不清楚。或许,方向本身就是人们自己定义的一张坐标纸。历史选择了今天,我们能做的也只有尽力去弥补,谁又能知道前方的路上是高歌还是低唱。或许,一百六十多年前的一切,不是永恒的殇,而是,重生之火……
凛冬过后,便是新春。
水木清华
清华园的前身是圆明园的熙春园,始建于清朝中叶康熙年间,建成于乾隆三十二年,它与北京西郊的圆明园等五个苑号称"圆明五园",时值《红楼梦》前八十回写成不久。
道光年间,熙春园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仍叫熙春园,赐于五子奕综,西部叫近春园,赐于四子奕詝(即咸丰),俗称"四爷园"。近春园园志上写着“水木清华,为一时之繁囿胜地”。咸丰即位将熙春园改为并亲题"清华园"匾额。
1860年英法联军焚烧圆明园,兵火殃及近春园,但是清华园幸免。奕誴死后,长子载濂继承,因为载濂的弟弟端郡王载漪为义和团在园内“设坛举事”,清华园后来被收回荒废。1910年,美国用庚子赔款建造“清华学堂”,1911年开学,1912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13年清华学校将近春园等地并入,这就是清华大学的前身。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文革时期,红卫兵冲击清华园,清华园曾遭到破坏,清华园中标志性的“二校门”曾被残忍的推倒,直到风波过后才得以恢复。
一进入清华的校园,感觉和北大截然不同。北大的校园有点错落别致,而清华的校园建筑鳞次栉比,周凯旋就好比北大是一篇散文,而清华更像学术报告。顺着清华路没走多久便到了老校区。
↑ 上下滑动 ↓
沉淀了历史的二校门。“清华园”三字为晚清旗下三才子之一的叶赫那拉·那桐所书。
格外喜欢“行胜于言”这四个字。
北大推崇思想自由,清华重于实际。总有人要比较北大清华谁更胜一筹,但我认为二者的精神应该兼并融合。对于任何一个人而言,自由的思想和务实的行动都是必要的。如果空有自由的思想,也不过是个幻想家;如果只求实干叶国一,就没了创新。
从前我是一个整日天马行空的人,在大学待了几年也觉得自己仍是浮躁的,直到看见这四个字。或许是因为在清华看到这四个字,冲击格外的大,那种厚重沉稳的感觉油然而生。
清华学堂
清华大学图书馆
顺着路标指的方向走着,看了工字厅的“水木清华”,也看了朱自清笔下的那片荷塘。许是时机不同,冬日里的这一切都显得格外静谧,夕阳穿过树枝洒下一地斑驳,走在路上,偶有匆忙的行人路过,已经腊月二十八了,有的实验楼里还亮着点点灯光,想必是还在做实验的老师或者同学吧。走到荷园餐厅,感受了顶尖学府的食堂,真不错。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至今也觉得清华对我的情感冲击无法用言语描述。用王国维的话说,“清华,就是这么一个蕴藏境界的地方,因为她有着景,也有着古校训中的志,景与志的融合或说共鸣,便是境界”。
北大清华,我选清华。
奥体中心
在清华的食堂吃的有点满足,便去奥体中心消食,顺便看看夜景。虽然这夜景着实美丽,但内心依旧没有缓过神来,依旧沉浸在日落时分的荷塘,依旧沉浸在那块日晷上,依旧沉浸在大礼堂前的石阶……
那么,晚安。

我想再看你一遍
从南到北
所以你好
再见
——来自4号线的彩蛋
逗逗小攻略
×本攻略涉及的门票等价格不保证时效性,以当地为准。
· 圆明园和颐和园、清华,北大都在4号线。进入官网(http://www.yuanmingyuanpark.cn/)可以查到详细信息。或者关注微信公众号@圆明园遗址公园,可以收取园区实时讯息。
·北大和清华好像只在周末、法定节假日和寒暑假准许游客进校参观,而且有时段分流(进入时间为8:30和13:30,11:00和17:00后貌似不能进校了,注意合理安排)如果时机允许,可以在学校食堂吃饭体验一番(有的食堂支持现金,有的只能校园卡)。
第四日见
To be continued

逗逗
扫描通码
关注『南有木容』
杂七杂八|老不正经|走走停停
作者:admin | 分类:全部文章 | 浏览:105 2017 12 28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