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17岁学缂丝,他耗费3年修缂丝编织的龙袍,孔雀羽毛用了6000余根-匠心无界

17岁学缂丝,他耗费3年修缂丝编织的龙袍,孔雀羽毛用了6000余根-匠心无界

古有“妇人一衣,终岁方就”之说
缂丝至少要学三年方能出师
16道工艺流程
纯手工织就第14篇文章
“一寸缂丝一寸金”说的就是缂丝,被誉为中国传统丝绸艺术品中的精华,曾用于“龙袍”的编织手艺。
缂丝被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缂丝第六代传承人的王建江,为了更好将技艺传承,一直在思考如何将缂丝用于生活中碧海红波。

王建江
低调的中国丝调艺术品
缂丝起源于何时现在已很难考察了,但到北宋时逃之恋,缂丝前承唐代,花纹更加的精细华丽,主要用于书画装裱的包首,在艺术家的手上,把缂丝工艺引入艺术领域。

《莲塘乳鸭图》局部
电视节目《国家宝藏》上海博物馆专场中,曾拿出朱克柔缂丝《莲塘乳鸭图》,使得不少观众惊叹于缂丝技艺的魅力。

《莲塘乳鸭图》羽毛部分
缂丝又称为刻丝,以蚕丝和金钱为原料织就的一种艺术。“通经断纬”是缂丝区别于其他织法的最大特点长河摄影网。

“通经断纬”织法
纵向的经线穿过织物的整个幅面,横向的纬丝则根据图案花纹跟经丝交织,根据图样变一色就要换一色梭,缂丝也可说是通过这种“回纬”技法来织造。

因为这一特点,缂丝特别适宜制作书画作品。朱翰墨按照预先描绘的画稿,在木织机上王紫娇,手持舟形小梭和拨子,通经回纬,脚一踩,手一拨,一个作品能坐一天。

缂丝色彩丰富和细腻,是机器没办法取代的,对线条的细节需要足够的经验,否则缂织时多出一丝线都可能破坏了画面的美感。
修复缂丝龙袍用了3年
王建江17岁就开始跟父亲学缂丝,他的先祖先曾是清廷缂丝匠人,父亲是第五代传人王嘉良,制龙袍,官服,屏风,龙椅座垫等缂丝技艺都是继承于父亲。
王建江曾为首都博物馆复缂了明万历黄缂丝十二章福寿如意衮服,是明神宗最奢华的一件龙袍,大量采用捻金线和孔雀翠羽绒缂丝,光彩色绒线用色就多达二十八种侍宣如。

修复的龙袍
纹样以十二团龙为主体,每个团龙的姿态各不同泰莲庭,除了龙外,有279个卍字,256个寿字犬熊,301只蝙蝠,271个如意,富意福寿如意百花人家。

为了复缂这件龙袍,王建江等5位缂丝传人耗费了近3年时间,用去彩色丝线6斤,金线10万米,孔雀羽毛6000余根。
2012年,他又再度为首博复制了馆藏清乾隆缂丝十二章龙袍。在王建江的眼里,缂丝的用武之地还有很多。

技艺的传承需用于生活
古有“妇人一衣,终岁方就”之说,缂丝至少要学三年方能出师,16道工艺流程,每一个作品的诞生需要几十天至几年的时间,里面注入了手艺人大量的心血。

“缂丝技艺易学难精,工匠常常好几个小时坐在纺机前不能离开。因为太辛苦,很多年轻人都静不下心来学习。”
以前缂丝是皇室成员衣服才用得到的酷米客公交,如今可以做成扇子,拎包,围巾,小屏风,装饰摆件。要让缂丝能够传承下去,就要让缂丝走进日常生活中。

“缂丝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王建江说,他想制造更多生活中可以用的缂丝制品。

缂丝需要有着一颗匠心,耐着住寂寞,在经线与纬线的复杂交错中,织就中华传承的文化。
-- END --

作者:admin | 分类:全部文章 | 浏览:122 2017 11 28  
« 上一篇 下一篇 »